收拾心情,重新出发。
关于当初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距离高中毕业都快三年了。
当时的我像是一条刚被放生的鱼,满心欢喜计划着毕业后的旅行/大学的生活。关于专业,我一无所知,只是靠分数来盘算自己可以上的学校以及专业。家里人的意见是学医,可我自己并不喜欢。填报志愿时,前几个志愿填写的金融/经济这一类,这也是我当时希望念的方向,最后也是阴差阳错地来到了数媒。录取后,听说数媒要学素描、做动画,当时心想这一定是个有趣的专业吧。但最后发现很多东西并不像从前想象的那样有趣,从前的素描变成了死板的工图课,上不完的数学听不懂的物理课都让人头疼,经历过高三解放期的我并不知道要如何去整理规划好大学的生活,只是和很多人一样消遣生活,以60分万岁的态度学习着。
像博客B[1]中说的那样,“本科阶段是我们精力最最充沛、时间最最富裕、最最容易跟其他人拉开距离的阶段,如何处理这段生活,将会造成最后的千差万别,遗憾的是,当时却没有人告诉我这一点”,而我直到大学生活开始出现了分叉口才发这种差距有多可怕。大一的时候无法体会到同学们执着于写代码的快感,在参与团体项目作业时,自己也大多是参与一些基础工作,比如做游戏时的界面设计,某项目的某一小小的功能,到大二的时候就开始对未来产生了疯狂的焦虑感。于是在大二暑假开始学习前端,从最基础的html开始,到css、js、vue.js等,前端虽然入门门槛低,但是到后来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难度和深度了。也曾和大佬组过队参加比赛,但收获并不多,代码量依旧少的可怜。
关于未来
大二开始的有一段时间异常焦虑,反反复复思考自己以后要做一些什么,在这样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由于自己一直在学生会工作,积累了一些关于新媒体运营方面的经验,所以曾经想过从事产品运营等方面的工作,而家里的人给我的建议是考研。而反复思考之后,我也终于下定决心考研,当然这和其他人的建议无关,在我已经经历过的小小的一段人生当中,大多数的决定都是自己选择的,包括学校专业的选择,以及现在考研的决定,当然,人生是自己的,做了选择就得为之负责。
而我下定决心考研的主要理由是,我还没有足够的准备去走入职场。
(1)首先,向博客B【1】中所说的那样,虽是科班出生,但是我并不懂计算机。我认为在快要过去的三年之中我并未学到自己作为该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大多数为考试完成任务需要学习的东西对于我来说并没有成为自己能引以为豪的东西,换一种说法就是我还没有具备可以毕业的能力,所以我想靠自己的努力补回因为当初的迷糊丢失的部分。
(2)其次,我还没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曾经考虑过要不要换个行业,也思考了很久这个互联网行业到底是否是适合我的,最后发现我或许不喜欢编程不喜欢写代码,但我也没有找到其他我所感兴趣的行业。博客L【2】中这样写:兴趣能让你开始让你执着,但只有喜爱才会投入热情,只有投入热情才可能会出成绩。所以我想继续探究学习下去,去探究一下编程是不是我真正的兴趣所在,但即使不编程,我也是很喜欢互联网这个行业的,所以我希望可以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慢慢地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
(3)最后也是我选择考研最主要的原因,我还没有准备好。虽然说可以选择其他不需要编程的互联网行业,但是还并不是很了解计算机的我并没有足够的自信去走入职场,我的能力不足以支撑起我的自信,我也不想只找一个简单的职位而浪费着几年所学习的知识。虽然很多人说,很多东西都是进入职场后再学习的,但是我希望自己可以再积累几年,学习也好,实践经历也好,我希望通过继续的学习让我可以挺起胸膛,和以后会遇到的公司能有一个互选的过程,而不是只能等着被选。
至于相对于其他人的优势,我想自己还算是一个下定决心就能好好去做的人。虽然这几年有些浑浑噩噩,但平时成绩也并不是太差,对于专业课这些至少也清楚了解该怎样去学习,所以我相信坚持下去还是有结果的。
在接下来的一年半时间内,
【1】在大三下会着重复习考研英语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在暑假期间会开始刷题并开始专业课的复习。由于我的编程能力比较差,所以也会在本学期抽空学习基础的C/C++
【2】大四参加考研,失败就投递简历找工作,其实现在也在投一些简历,而现在主要是想体验一下面试。考研成功的话就找实习或者跟着导师进实验室学习。
【3】大四下的话主要就是做毕设了。
关于当下
我其实不太喜欢当前的专业,首先我们数字媒体技术还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算是一个夹在软件工程和数字媒体艺术中间的一个尴尬的专业。到我们这一届取消了很多以前有趣的专业课程,而现在学习的说实话并不有趣。就连本该有趣的游戏设计课程也变成了古板的理论课程,虽然我知道这些关于设计的理论都很重要,但实在是让人提不起兴趣,然后讲完了理论就让你去做一个游戏出来,对于我这种吃瓜群众来说,不有趣又压力山大啊。
我现在可能还有一点基础的就是前端方面的了,也仿过一些网站,js也还需要学习,其实前端是个大坑,入门简单精通难,越爬坑越深。可能对于女生来说做一些漂亮的网页很有趣,但是我校计算机好像不分方向,以后去学习哪个方向我也还没有想好。
看了博客C【3】——《掉进读书的兔子洞》之后,觉得很受用。以前自己很少看这种神人的分享贴,甚至是知乎看的也很少。其实每个人都会自负又自卑,每个人都会迷茫,像这样的大神也不例外。像把每天要做的事情用小本本记下这样的事情我也尝试过却是没有坚持下来,以后还是得有所规划了。
关于课程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们上的大多是基础课程,比如说数学大物语文英语,唯一一门和专业相关的就是C语言了,C语言的老师是学院的万老师,万老师可以说是学院里难得上课讲的清楚仔细却不无聊的老师了,可无奈自己当时还沉浸在大学的新鲜感中,并没有努力学习,也没有把所遇到的程序自己好好在电脑上打一遍,现在想来还是很后悔的。
至于现在我们算是已经上了很多专业课了,《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算法导论》,《操作系统》等等,真正算得上是数媒的专业课的恐怕是《Opengl》了,每一门都了解一些,但又每一门都浅尝辄止,就比如说算法这门课,算法都懂就是不会写,能考试却无法操作,细细回想总觉得一无所获。博客E【4】的博主对培训机构无比痛恨,但看博客G【5】我们就知道,我们是不能用自己个人的观点去否认别人的学习方法的。但就我们专业而言,虽然我不懂很多课程的必要性,但慢慢上过课就会发现课程之间的串联性,我想这些课程并不是会让我们突然学会什么或者是修炼成大神,而是教会我们学习方法即学习计算机的思考模式等,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打好基础。
关于师生
在大学以前,对于我自己来说和很多老师都能算得上是很好的朋友了,我很喜欢自己曾遇到的那些老师们,我不会惧怕与其交流沟通,遇事也会寻其意见,老师们是不懂事的年纪中很重要的引导者。大学以后,每个老师要管的人都太多太多,自己也不知不觉在心里潜移默化地产生了一种与老师交流的畏惧,可能因为自己浪费的时间太多,怕太不优秀而不被喜欢。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非常需要老师们的建议和引导的,所以现如今老师说起我们的未来的时候都会认真听取吸收,而不是像以前一样随心所欲。
如N【6】,邹欣老师的博客中所提到的那样,师生关系有很多种。大学以前的师生关系其实很偏向于保姆/幼儿,往坏一点的方向说就是狱警/犯人,老师们关怀着我们管理着我们,而在那样的一个时间段,我们的心智尚未成熟,我认为这样的“管教”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需要的。而在大学,很理想的师生关系即使邹欣老师说得教练/教员的关系了,老师们对我们进行建议指导,接下来的就需要靠我们自己去摸索前行。
其实在大学也是有很喜欢的老师的,比如给我们上《数据库》的吕泽华老师,吕老师亲切幽默,讲课也非常清楚仔细,同时他也会给我们讲述自己以前的经历,给予我们学业上的建议,每次上他的课都很开心。我们也都加了他的qq,看着他在空间上发布的说说让人毫无距离感,很愿意去和他交流沟通,我想这就是一个老师的魅力吧。
【1】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3961/
【2】 http://coolshell.cn/articles/4561.html
【3】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2960/
【4】 https://www.cnblogs.com/geniusalex/p/4928713.html
【5】 https://news.cnblogs.com/n/531362/
【6】http://www.cnblogs.com/xinz/archive/2011/05/16/2048044.html
—恢复内容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