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01:社区的起源、演化与定义
社区,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社会学家给社区下出的定义有140多种。社区是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在一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区域。
以上是百度百科得到的答案,显然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这样的结果。反过来,我们先从英文入手。提起社区,我们脑海中获取会闪过三个词汇:BBS、Forum 和 Community。前两者在大陆大抵均可被统一解释为「论坛」一词,但 Community 一词因地域和文化的不同,多少需要特别说明。
Community 在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中的定义有一条是这样写的:
a group of people with a common characteristic or interest living together within a larger society
,在 Learner’s Dictionary 中则有:
a group of people who live in the same area (such as a city, town, or neighborhood)
。可见,Community 一词或与兴趣、地域等有关。
在 Wikipedia 的词条中,Community 与中文词条「群体」相关,而「群体」又有社区、社群或共同体的别称,指因为共享共同价值观而聚集在一起的社会单位。根据资料显示,Community 获得「社区」这一翻译还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事。由见,社区与社群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相同含义的,知乎某位台湾答主直言道,台湾的「網際網路社群」与大陆的「互联网社区」在含义上没有区别。事实上,如果从「社群」这个词里去掉物欲、拜金和浮躁气氛后,「社群」几近等价于「社区」。关于这一点结论是如何得出的,笔者将在本系列的第五篇中加以说明。
人是合群而居的,人类社会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理区域,具有一定地域的社区就是社会群居、活动的场所,因此「社区」一词天然具有地域特征。可以这么讲,社区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因此居无定所的远古游牧社会的部落与今日之社区有着本质区别。农业兴起,形成村庄,村庄就是一个社区;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村庄社区壮大为城镇社区;工业革命后城镇社区逐渐都市化,城市社区的数量日益增多,而且城市社区的经济基础与结构功能都不同于以往的社区,其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许多大城市、大都会社区。
事实上 Community(社区)一词自身的含义也是进化着的。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首先提出这一名词用于描述「由具有共同的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社会团体或共同体」。多年后,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第一次给出明确定义。
随后,从滕尼斯开始,人们对它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于社区的定义和解释也就变得多种多样(至少有140多种),众多的定义有两大类:一类强调精神层面,一类强调地域。
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学家在翻译英文学术著作时将 Community 译作「社区」。
在互联网时代,「社区」自然而然地获得了相应的新的定义和解释。互联网的社区最初只关注浅关系,也就是发个帖子、点个赞、进行回复、引用回复进行进一步回复等。这种连接是比较弱的,早期的互联网社区基本都是这一类型。但时代在变,技术在发展,观念、概念、理论均在不断前进,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这种浅层次的弱连接。与其耗费精力用于这种弱连接,不如深耕强连接来得有价值。因此本文(以及本系列的后续文章)除了将社区(在第二篇中,这种社区称做具象的有形社区)与人连接外,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在这一过程中社区扮演了何种角色,亦是本系列文章想要探讨的。本文先试着为读者区分什么是社区/社群,而什么又不是。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社群和社区在绝大程度上是几乎等价的。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么下文的讨论则毫无意义。关于近乎等价的判断以及缘何会将「社群」拿出来炒作的缘由,笔者将在本系列的第五篇中讲到。如果你不认同笔者将这两个词汇划上约等号,那么下文对于你来讲纯属浪费时间。
我们可以把互联网看成是一个江湖,虚拟的江湖,那么互联网上大大小小有形的社区,则可看作是江湖上数不清的酒肆、茶铺、青楼、客栈、武馆,这些地方在武侠作品中往往会发生对剧情有所影响的故事,互联网上的大大小小的有形社区中所发生的事情也多少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这就是互联网的江湖本色。
有江湖的地方必然会汇聚一群因为某种原因走到一起的人,或为博某青楼头牌一笑,或为抢夺某武功秘籍而相争。同样,互联网上也会有一群人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缘故而聚集,他们或有共同喜好,或来自同一老家,或共同为某一目标而去。总而言之,他们具有完备的连接三要素(场景、工具和过程),走到了一起,成为一个小圈子。这个小圈子可以叫做社区(在第二篇中,这种社区会被叫做具象的有形社区),或者也可以叫社群。就拿海外代购一事来讲,根据上述限制,可以做如下判断:微信朋友圈不是社区,而微信代购群则是。
社区的内在是求同,求同的内在是价值观趋同。这种价值观的相近或相似会有一个具象的过程,比如关于某种产品、关于某种技术、关于某一行为,这种具象的过程叫做投射,也是连接的节点。
技术人的社区首先是对技术的追求,这是一种信仰,即所说的价值观趋同。这是技术社区的构建的基础。但光有社区而没有社区的运营也是白搭,有关运营的话题将在本系列第五篇中详述,本文仅指出以下几个问题:如何确保社区的质量保持和提高,如何确保社区优秀内容的持续诞生,如何设计让社区存活的制度(以避免猝死或分裂),如何确保社区找到源源不断的复杂性以确保其有长盛不衰的话题可寻等。笔者并没有这些问题的答案,笔者也没资格替诸位回答这些问题,笔者所能做的只是抛出问题,大家一起协商沟通来回答——而这本身便是社区建设的一种特质,那就是去中心化(关于这一点,将在本系列第七篇中叙述),人人皆是社区的建设者。
至于剑走偏锋的匿名社交产品(如无秘等),其实那也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社区啦……
修订历史
- 2018/05/06,完稿;
- 2018/05/07,首发于博客园;
- 2018/05/08,转发至个人博客;
- 2018/05/18,转发至个人微信公众号。
__EOF__
本文为二级版权限制:
转载前无须向作者申请;
转载须遵循「署名 – 非商业性使用 – 禁止演绎」之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