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三天卡。。。

  今天主要看了下java容器方面的知识,很累但是很充实。吃两把鸡去了,休息一下,再战。

开始

    -Collection 存储对象的集合;Map 存储键值对的映射表
    -Iterator(迭代器模式)
        -集合访问器,用于循环访问集合中的对象
        -所有实现了Collection接口的容器类都有iterator方法,用于返回一个实现了Iterator接口的对象。Iterator对象称作迭代器,Iterator接口方法能以迭代方式逐个访问集合中

    各个元素,并可以从Collection中除去适当的元素
    -Collection
        -set(特征:无序且不可重复)
            -TreeSet:基于红黑树实现,支持有序性操作,例如根据一个范围查找元素的操作。但是查找效率不如 HashSet,HashSet 查找的时间复杂度为 O(1),TreeSet 则为 

     O(logN)。
            -HashSet:基于哈希表实现,支持快速查找,但不支持有序性操作。并且失去了元素的插入顺序信息,也就是说使用 Iterator 遍历 HashSet 得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LinkedHashSet:具有 HashSet 的查找效率,且内部使用双向链表维护元素的插入顺序
            -红黑树:漫画看懂红黑树 链接:https://www.sohu.com/a/201923614_466939
        -list(特征:有序且可重复)
            -ArrayList:基于动态数组实现,支持随机访问。
                -概览
                    -实现了 RandomAccess 接口,因此支持随机访问。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 ArrayList 是基于数组实现的,其数组的默认大小为 10。
                -序列化
                    -基于数组实现,并且具有动态扩容特性,因此保存元素的数组不一定都会被使用,那么就没必要全部进行序列
                     transient Object[] A; //transient关键字声明数组默认不会被序列化
                        -为什么定义A数组要用transient关键字修饰,使其默认不被序列化?
                            假如现在实际有了5个元素,而elementData的大小可能是10,那么在序列化时只需要储存5个元素,数组中的最后五个元素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不需要储

          存。所以ArrayList的设计者将elementData设计为transient,然后在writeObject方法中手动将其序列化,并且只序列化了实际存储的那些元素,而不是整

          个数组
                    -序列化时需要使用 ObjectOutputStream 的 writeObject() 将对象转换为字节流并输出。而 writeObject() 方法在传入的对象存在 writeObject() 的时候会去反射

        调用该对象的 writeObject() 来实现序列化。反序列化使用的是 ObjectInputStream 的 readObject() 方法,原理类似。
                    -java中序列化的目的:
                        -以某种存储形式使自定义对象持久化;
                        -将对象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
                        -使程序更具维护性
                -扩容
                    -添加元素时使用 ensureCapacityInternal() 方法来保证容量足够,如果不够时,需要使用 grow() 方法进行扩容,新容量的大小为 oldCapacity + (oldCapacity 

        >> 1),也就是旧容量的 1.5 倍
                    -扩容操作需要调用 Arrays.copyOf() 把原数组整个复制到新数组中,这个操作代价很高,因此最好在创建 ArrayList 对象时就指定大概的容量大小,减少扩容操作

        的次数
                -删除元素
                    -需要调用 System.arraycopy() 将 index+1 后面的元素都复制到 index 位置上,该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 O(N), ArrayList 删除元素的代价是非常高的。
                -fail-fast
                    -modCount 用来记录 ArrayList 结构发生变化的次数。结构发生变化是指添加或者删除至少一个元素的所有操作,或者是调整内部数组的大小,仅仅只是设置元

        素的值不算结构发生变化
                    -在进行序列化或者迭代等操作时,需要比较操作前后 modCount 是否改变,如果改变了需要抛出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fail-fast与fail-safe
                    -fail-fast
                        -fail-fast机制在遍历一个集合时,当集合结构被修改,会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java.util包下的集合类都是快速失败的,不能在多线程下发生并发修改(迭代过程中被修改)。
                    -fail-safe
                        -fail-safe任何对集合结构的修改都会在一个复制的集合上进行修改,不像fail-fast在原集合上修改,因此不会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java.util.concurrent包下的容器都是安全失败,可以在多线程下并发使用,并发修改。
                        -优点
                            -避免了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缺点
                            -需要复制集合,产生大量的无效对象,开销大
                            -无法保证读取的数据是目前原始数据结构中的数据。
                            -迭代器并不能访问到修改后的内容,即:迭代器遍历的是开始遍历那一刻拿到的集合拷贝,在遍历期间原集合发生的修改迭代器是不知道的。
            -Vector:和 ArrayList 类似,但它是线程安全的。
                -它的实现与 ArrayList 类似,但是使用了 synchronized 进行同步。因此是线程安全的
                -与ArrayList比较
                    -Vector 是同步的,因此开销就比 ArrayList 要大,访问速度更慢。最好使用 ArrayList 而不是 Vector,因为同步操作完全可以由程序员自己来控制;
                    -Vector 每次扩容请求其大小的 2 倍空间,而 ArrayList 是 1.5 倍。
            -LinkedList:基于双向链表实现,只能顺序访问,但是可以快速地在链表中间插入和删除元素。不仅如此,LinkedList 还可以用作栈、队列和双向队列。
                -概览
                    -基于双向链表实现,使用 Node 存储链表节点信息。
                      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E> {
                            E item;
                            Node<E> next;
                            Node<E> prev;
                        }
                      每个链表存储了 first 和 last 指针
                      transient Node<E> first;
                      transient Node<E> last;
                -与 ArrayList 的比较
                    -ArrayList 基于动态数组实现,LinkedList 基于双向链表实现;
                    -ArrayList 支持随机访问,LinkedList 不支持;
                    -LinkedList 在任意位置添加删除元素更快。
    -Map
        -TreeMap:基于红黑树实现
        -HashMap:基于哈希表实现。
            -存储结构
                -内部包含了一个 Entry 类型的数组 table。
                    transient Entry[] table;
                    Entry 存储着键值对。它包含了四个字段,从 next 字段我们可以看出 Entry 是一个链表。即数组中的每个位置被当成一个桶,一个桶存放一个链表。HashMap 使

      用拉链法来解决冲突,同一个链表中存放哈希值相同的 Entry。
                   

            – 拉链法的工作原理
                HashMap<String, String> map = new HashMap<>();
                map.put(“K1”, “V1”);
                map.put(“K2”, “V2”);
                map.put(“K3”, “V3”);
                新建一个 HashMap,默认大小为 16;
                插入 <K1,V1> 键值对,先计算 K1 的 hashCode 为 115,使用除留余数法得到所在的桶下标 115%16=3。
                插入 <K2,V2> 键值对,先计算 K2 的 hashCode 为 118,使用除留余数法得到所在的桶下标 118%16=6。
                插入 <K3,V3> 键值对,先计算 K3 的 hashCode 为 118,使用除留余数法得到所在的桶下标 118%16=6,插在 <K2,V2> 前面。
               
                -应该注意到链表的插入是以头插法方式进行的,例如上面的 <K3,V3> 不是插在 <K2,V2> 后面,而是插入在链表头部。
                -查找需要分成两步进行:
                    -计算键值对所在的桶;
                    -在链表上顺序查找,时间复杂度显然和链表的长度成正比。

                     

            -put操作
                -HashMap 允许插入键为 null 的键值对。但是因为无法调用 null 的 hashCode() 方法,也就无法确定该键值对的桶下标,只能通过强制指定一个桶下标来存放。  

      HashMap 使用第 0 个桶存放键为 null 的键值对。
            -确定桶下标
            -扩容
                -基本原理
                -重新计算桶下标
                -计算数组容量
            -链表转红黑树
                -从 JDK 1.8 开始,一个桶存储的链表长度大于 8 时会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
            -与 HashTable 的比较
                HashTable 使用 synchronized 来进行同步。
                HashMap 可以插入键为 null 的 Entry。
                HashMap 的迭代器是 fail-fast 迭代器。
                HashMap 不能保证随着时间的推移 Map 中的元素次序是不变的。
        -HashTable:和 HashMap 类似,但它是线程安全的,这意味着同一时刻多个线程可以同时写入 HashTable 并且不会导致数据不一致。它是遗留类,不应该去使用它。现

    在可以使用 ConcurrentHashMap 来支持线程安全,并且 ConcurrentHashMap 的效率会更高,因为 ConcurrentHashMap 引入了分段锁。
        -LinkedHashMap:使用双向链表来维护元素的顺序,顺序为插入顺序或者最近最少使用(LRU)顺序。
           
           
           
           
           
           
           
           
           
           
           
           
             

 

版权声明:本文为yonyong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yonyong/p/9534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