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之路》之 高级技巧、高阶函数(一)
目录
一、高级函数
1-1 安全的类型检测
想到类型检测,那么脑海里第一反应应该就是在 Javascript 的世界中到底有哪些类型(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了)
我们大致分为 2 类: 基本类型 和 引用类型
其中 基本类型 包括了: string、number、bool、undefined、null
其中 引用类型 包括了: Array、Function、Object
那我们用 type 和 instanceof 分别来看下这几种数据类型判定返回的内容
为什么说 利用 type 和 instanceof 是不安全的类型检测
const str = 'test'
const num = 12
const bool = false
const unde = undefined
const nulls = null
const Array = [1,2,3,4]
const Object = {name: 'zzz'}
const checkType = (type) => {
return typeof(type)
}
// 使用 type 来判断
console.log(checkType(str)) // string
console.log(checkType(num)) // number
console.log(checkType(bool)) // boolean
console.log(checkType(unde)) // undefined
console.log(checkType(nulls)) // object
console.log(checkType(Array)) // object
console.log(checkType(Object)) // object
// 很显然 null、Array、Object 返回的都是 object 不够安全 ( bug 点 )
// 用 instanceof 来判断
const checkInstance = (type) => {
return type instanceof String
}
console.log(checkInstance(str)) // 是 false 这是为什么呢?
// 那么我们就需要来介绍下 instanceof 的原理了。
1-1-1 instanceof 的原理
instanceof 的的功能实现是 前者是否为后者的实例 , 具体的代码就是:
eg:
let res = a instanceof A
// a 是 A 的实例
// A 是 a 的构造函数
// 同时 a 的 __proto__ == A 的 prototype 那么 a instanceof A == true 否则就等于 false
其中 有几个关键的点 如下:
- 关于 constrcutor 、proto 、prototype、原型对象 这四个点的理解。
-
推荐一篇好文章吧 prototype、proto、constructor 的三角关系
- 回到上面 a.__proto__ 指向的就是 a 的原型对象
-
A.prototype 指向的是 实例对象 的 原型对象
var Foo = function() {
this.setName = (name) => {
this.name = name
}
}
var foo = new Foo
Foo.prototype 指向 => 原型对象(理解为公共对象)
// 通过同一个构造函数实例化的多个对象具有相同的原型对象。经常使用原型对象来实现继承
Foo.prototype.constructor 指向 => 构造函数本身(Foo)
foo.__proto__ 指向 => 原型对象(理解为公共对象)
foo.constructor 指向 => 构造函数 (Foo)
1-2 作用域安全的构造函数
在全局作用域内调用函数构造函数,由于没有使用new,导致在全局作用域添加冗余的属性
function Person(name,job) {
this.name = name
this.job = job
}
// 假如为使用 New 操作
var person = Person('zhangsan','sell')
console.log(window.name, window.job) // zhangsan sell
console.log(person.name, person.job) // VM76:11 Uncaught TypeErrorr
这个问题是由this对象的晚绑定造成的
因此,需要在函数里面确认this对象是正确类型的实例
:
function Person(name){
if(this instanceof Person){
this.name = 'zhang';
} else {
return new Person(name)
}
}
var person = Person('zhang')
console.log(window.name) // ''
console.log(person.name) // zhang
1-3 惰性载入函数
惰性载入表示函数执行的分支会在函数第一次调用的时候执行,在第一次调用过程中,该函数会被覆盖为另一个按照合适方式执行的函数,这样任何对原函数的调用就不用再经过执行的分支去进行判断了。(节约算力)
1-3-1 应用场景
1、 AJAX 在不同浏览器下兼容性
2、 APP 内嵌 H5 不同环境下同一种功能方法,写法不一样
3、 H5 在不同平台下多处表现形式因为一个方法而展现的不一样。
1-3-2 注意的地方
1、应用越频繁,越能体现这种模式的优势所在
2、固定不变,一次判定,在固定的应用环境中不会改变
3、复杂的分支判断,没有差异性,不需要应用这种模式
1-3-3 Demo
const getCurEnv = () => {
// 当前环境为 chrome 浏览器环境
return window.navigator.userAgent.toLowerCase().match(/chrome/i) !== null
}
const Person = function(name) {
this.name = name
}
const http = {
created: function() {
if (getCurEnv()) {
console.log(this)
this.created = function() {
console.log('test1')
return new Person('zhang1')
}
console.log('test2')
return new Person('zhang2')
} else {
this.created = function() {
console.log('test3')
return new Person('zhang3')
}
}
},
Atest: ()=> {
console.log(this) // window {}
},
Ftest: function() {
console.log(this) // http {}
}
}
http.created() // test2 Person {name: "zhang2"}
http.created() // test1 Person {name: "zhang1"}
// 实际有效的 惰性载入函数 上面的 二个 方法返回的值 其实是一样的。这样惰性载入函数 才是真实有效。
1-4 函数绑定
这个技巧常常和回调函数与事件处理一起使用,以便在将函数作为变量传递的同时保留代码执行环境
很多JavaScript库实现了一个可以将函数绑定到指定环境的函数,这个函数一般都叫做bind()。一个简单的bind()函数接受一个函数和一个环境,并返回一个给的环境中调用给定函数的函数,并且将所有参数原封不动传递过去。这个函数返回的是一个闭包。
上面的语言描述总是很虚无飘渺,我们来直接上Demo:
1-4-1 Demo
var obj1 = {
name: 'zhang',
getName: function() {
console.log(arguments[0][2], 'obj1')
return this.name
}
}
var obj2 = {
name: 'lisi',
getName: function() {
console.log(arguments, 'obj2')
return this.name
}
}
function Bind(fn, context) {
return fn.call(context, arguments)
}
Bind(obj1.getName,obj2,'xxxxx')
// Arguments [Arguments(3), callee: ƒ, Symbol(Symbol.iterator): ƒ] "obj1"
// 'lisi'
// 这里我们对于 arguments 的 理解和操作来说都是比较陌生,那么下面 我们再来介绍下
// arguments 具体是什么。
1-4-2 arguments
类数组 (Array-like)
- 可以用下标访问每个元素
- 有 length 属性
- arguments 的数据类型为 object
- 可以使用 for 和 for-in 方法
- 不具备 Array 原生方法
Demo
var test = function() {
console.log(arguments)
console.log(arguments[0])
console.log(arguments.length)
console.log(typeof arguments)
for(var i = 0; i<arguments.length; i++) {
var ele = arguments[i]
console.log(ele)
}
for(x in arguments) {
console.log(arguments[x])
}
// arguments.split(' ')
// Uncaught TypeError: arguments.split is not a function
}
test(1,2,3,4)
// Arguments(4) [1, 2, 3, 4, callee: ƒ, Symbol(Symbol.iterator): ƒ]
// 1
// 4
// object
// 1 2 3 4
// 1 2 3 4
将类数组 转化为 数组
- 方法一 :
var test = function() {
console.log(arguments)
var arrArg = Array.prototype.slice.call(arguments)
console.log(arrArg)
}
test(1,2,3,4) // [1, 2, 3, 4]
- 方法二 :
var test = function() {
console.log(arguments)
var arrArg = Array.from(arguments)
console.log(arrArg)
}
test(1,2,3,4) // [1, 2, 3, 4]
1-4-3 ES5 中原生 bind() 方法 详解
文字解释起来还是比较吃力,那么我们还是 showCode~
Demo:
var obj = {
a: 1,
b: 2,
getCount: function(c, d) {
return this.a + this.b + c + d
}
}
console.log(obj.getCount(3,4)) // 10
window.a = window.b = 0
var funcs = obj.getCount
funcs(3,4) // 7
bind是function的一个函数扩展方法, bind 以后代码重新绑定了 func 内部的 this 指向(obj)
兼容 IE9 +
Demo:
var obj = {
a: 1,
b: 2,
getCount: function(c, d) {
return this.a + this.b + c + d
}
}
console.log(obj.getCount(3,4)) // 10
window.a = window.b = 100
var funcs = obj.getCount.bind(obj)
funcs(3,4) // 10
// var funcs = obj.getCount.bind(window)
// funcs(3,4) // 207
1-5 函数柯里化
又称部分求值。柯里化其实本身是固定一个可以预期的参数,并返回一个特定的函数,处理批特定的需求。
这增加了函数的适用性,但同时也降低了函数的适用范围。
文字的定义始终让人难以接受,还是 showCode 吧
Demo:假设你要写一个 记账的工具,然后记录每天的数据,最后统计整个星期的数据。
how ?
let weekCost = 0
const cost = function(num) {
weekCost += num
}
cost(100) // 100
cost(200) // 300
cost(300) // 600
这个时候每天都会进行一次 总账,这个是我不想看到的,因为不想每天都被这个总账看着心痛,毕竟工资不够花是常态。我就希望每个星期给我来一次总账刺激。
const currying = function(fn) {
let args = []
return function() {
if (arguments.length == 0) {
return fn.apply(this, args)
} else {
let test = [].push.apply(args,arguments)
// return fn.call(this, arguments)
}
}
}
const costs = (function() {
let money = 0
return function() {
money = 0
for(let i = 0; i<arguments.length; i++) {
money += arguments[i]
}
return money
}
})()
let cost = currying(costs)
cost(100)
cost(100)
cost(100)
cost(100)
cost(100)
console.log(cost()) // 500
cost(100)
cost(100)
console.log(cost()) // 700
小结一:
上面的 dmeo 中,当调用 cost() 时,如果明确带上参数,表明此时并不进行真正的求值计算,而是把这些参数保存起来,此时让 cost() 函数返回另外一个函数。只有当我们以不带参数的形式执行 cost() 时,才利用前面保存的所有参数,真正开始求值计算。这是一个具象的函数颗粒化的方法。那么我们想把函数颗粒化抽象出来又需要怎么来概括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