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谈心,也与自己谈心
昨晚十一点多,一个朋友发来微信,问有没有空聊聊。朋友今年43岁,IT男。我们先聊了聊容器,他说新到一家创业公司做售前,公司有容器产品,他不太熟悉,我们讨论了一些技术问题。然后,朋友谈到了最近他的一些事情。去年他和朋友创业,不料因为一些原因不欢而散。今年他找工作,很不顺利。朋友说现在IT业都年龄歧视太严重,40岁的人的简历都没人收了。他现在的工作岗位是售前,跟之前的工作和期望有一些差距,而且创业公司工作量很大,非常忙。现在心情有些低落。于是我们就开始聊开了。
我说,我觉得心理年龄要比身理年龄更重要。我们可把心态分为两种,年轻心态和年老心态。请注意,不是年轻人的心态和老年人的心态。年轻心态,积极乐观,充满活力,对新事物充满激情和好奇心,很愿意接受新的东西和挑战,对前途和自己充满信心。年老心态,则有些相反,失落感重,对新事物没有激情,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不自觉地跟自己的过去和周边的人做比较,没有自信。我说,有些年轻人的心态是年老的,而有些中老年人的心态则是年轻的。我们IT人的年龄是静态的,是在简历上写得清清楚楚的。我也晓得现在很多公司的HR,在筛选简历的时候,自动将年龄设置为不超过35岁。但是,你也收到了很多面试邀请了呢,还不乏一些大企业。这说明这些企业不是那么在乎你的年龄,但是,他们不想看到年老的心态。朋友说,对对,我在某个公司面试的时候,还问HR,在这里能不能一直干下去?如果工作做不好,公司会怎么样?我说,有这种心态,换位思考一下,那个公司不要你,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说,不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自信和学习。你过去的经历也是很辉煌的,在一个大公司负责云计算产品,也是支撑了一条产品线的。现在的挫折只是暂时的。过去的你,是多么爱好学习啊,浑身充满动力。而现在,却有些抱怨,容器不熟,运维不懂,售前岗位没经验,好像也不是那么高大上。其实43岁又怎么样呢?每个人,特别是我们IT人,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学习。这个时代,是个很容易就让人泄气的时代,因为每天新的东西层出不穷,朋友圈里面很多人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取得了很多成绩,很多东西的门槛越来越高,比如人工智能。但是,这又能如何呢?你有那么多的openstack经验,学习kubernetes起来,估计也就个把月的事情,再说售前岗位也不需要象研发那么深入,更多的是广度。朋友说,你说的对,我现在看到不会的东西就烦躁,也很难静心下去学东西了。
我们说到,回想起来,IT人在35岁的时候,就应该为40以后的你未雨绸缪了。35岁的时候,如果发现自己的技术的深度基本定型了,那应该及时转向。一个简单标准,比如用阿里的P8技术岗位标准来衡量一下。如果达不到P8 的标准,那就要考虑转到更靠近用户靠近业务的岗位。因为你越来越不能靠技术和身体和年轻人拼了,而只能靠过去一二十年的经验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你过去十多年的经历,有研发、产品、云等等经验,有那么好的广度,其实售前岗位也是蛮好的。把这些经验用到给用户的解决方案里,与年轻人相比,其实会有很大优势的。我们做产品研发的不能老是抱着旧的观念,认为除了产品和研发,别的都没有意思。售前岗位也有挑战,更靠近业务和用户,其实是可以一直做下去的。另外,35岁以后选择公司要慎重,年轻时候可以冒一些风险,去一些地方闯一闯,失败了也没什么。但是,35岁以后,找一个比较稳定的平台,和对自己将来发展有帮助的岗位,就变得更重要了。个人觉得,在35岁以后,除非非常好的机会,就不要去创业了。
我还说,我们不能期望在一个公司能一直干到退休。反正我是没见过这种地方,也许公务员和大国企里面有这种岗位吧,但是我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因此,勇于面对变化,积极调整心跳,不断战胜挑战和困难,这比期望能在某个地方一直呆下去,现实得多。IT人需要给自己自信,没有自信要创造自信。做了一二十年,怎么会一下子变得一无是处了呢?这肯定是不对的,肯定在某些地方有自己的长处,只是暂时把自信丢掉了。一定有能找回自信的地方。重新找回自信,是重新回到年轻心态的关键一步。
挂了电话,拿着手机,在沙发上又坐了一会。其实,给朋友的这碗鸡汤,其实又何尝不是给自己的呢?跟朋友谈心,其实也是跟自己谈心。作为大龄IT人,我们更要多谈心,跟别人,也跟自己。
谢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