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aS平台型IT运维&运营模式能给企业带来什么?
关注嘉为科技,获取运维新知
什么是PaaS平台型IT自动化运维&运营模式
PaaS平台型IT运维和运维模式是指:将通用的运维能力与具体的运维场景解耦合,将能够复用的,具备独立功能的通用能力纳入PaaS体系,并在PaaS体系基础之上针对多种多样的运维场景构建对应的运维工具APP。
让我们举个栗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如下所示,开新区、故障替换和版本发布是我们在应用运维过程中具体的三个场景,我们把这三个场景的运维流程拆分之后,会发现这三个流程中用红色方框框起来的运维节点都是跟资源的配置信息打交道,那我们就可以将面向资源的配置信息管理的能力解耦成一个单独的能力模块放入PaaS平台中,叫做“配置管理平台”。
配置管理平台里存储了从应用到中间件、数据库、主机、VM、网络、存储、关联拓扑等所有的配置信息,后续无论什么样的运维场景和流程,只要需要读写配置信息的,统统跟这个配置管理平台打交道就行了。
三个运维场景
类似的还有作业平台,在很多运维过程中,都需要我们登录到一批机器中执行某种类型脚本或者一系列脚本,那么我们也可以将在操作系统上执行脚本的这类工作交给一个单独的模块去实现,把这个模块也放入到PaaS平台的通用能力模块中去,并给它取个名字,叫做“作业平台”。
蓝鲸作业平台
当我们将能够涵盖企业几乎所有运维场景的能力都抽象了出来,我们这个PaaS平台基本就成型了。这个平台不仅具备各种通用的能力模块,例如:配置管理、脚本执行、流程编排、容器管理、大数据分析、AI训练;还具备了将所有这些独立的能力模块串联去实现复杂场景的模块:ESB总线和API网关,利用这两者甚至还能够将企业内外、云上云下各种工具和系统进行集成和驱动,例如:腾讯云等公有云、Vmware私有云、微软私有云、备份系统、监控系统、ITSM流程系统等。
最最关键的是这个平台本身还需要具备组装式生成运维工具的能力,这是最终运维和运营的落脚点,也是企业运维和运营人员真正关注的点。而这一点可以说是蓝鲸这艘航母上面的核武器级别配置,也是这一点彻底拉开了蓝鲸与其他产品型运维工具的差距,在自动化运维运营、研发运营一体化这一条大道上,一骑绝尘,遥遥领先。
红色方框是蓝鲸PaaS平台能力层
绿色方框部分是蓝鲸组装式开发运维工具APP的能力模块
在腾讯内部,利用蓝鲸平台支撑了腾讯全部业务的半壁江山,数百款业务,在平台上沉淀了数以百计的工具产品,实现了近千人次的运维开发转型。这一切蓝鲸功不可没。
最大程度的个性化、可控的成本、尽可能的持续化
教科书上说: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
在IT运维的产品领域,道理是一样的:能够在上面持续的制造供研发、运维、运营人员使用的工具的PaaS型自动化运维运营平台,才真正是企业需要并且能够持续使用的平台。
“我们需要的是解决……问题,……问题的一个产品”,“我们想要通过一个产品,来实现……功能”,“我们自己打算基于开源开发这样……一个工具”,我们在与各行各业的IT管理者交流中,经常会倾听到这样的描述。
IT运维、运营人员需要工具来支撑自己的工作,一个运维经理理想中的运维工具产品可能是这样的:
-
完全覆盖我们目前面临的所有运维工作;
-
要开箱即用不要二次开发;
-
完全贴近我们的运维现实以实现最好的易用性和个性化;
-
工具能够快速更迭满足我在未来不断出现的新业务及新需求或者我的领导临时拍脑拍拍出来的新想法;
-
要便宜别动不动五六百万。
这样的工具只在神话中存在。
顺带一提,在神话中,IT人员每天5:30就能早早下班,腰椎和颈椎也都棒棒哒。
回到现实层面,运维构建工具的方式脱离不了这么几条路:(基于开源)自研、采购通用性产品、采购产品+二次开发定制。
1、自研工具
一般来说,自研的工具是最好用的。一是贴近企业现实,完全个性化定制;二是出于人性,自己研发的东西,即便不好用,那也一定是好用的。
但是,这条路的隐形成本相对来说是最高的,人力投入、时间投入、试错成本都很高昂,除此之外企业内还需要具备比较丰富的技术栈,另外就是要有懂行的大拿带领和推动;这些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都是不具备的。
只有超大型企业,有丰富多态的业务和营收支撑、有纵深的人才储备、能承受时间成本和试错成本,例如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才能走得下去、走得出来。蓝鲸正是出自腾讯之门。
2、通用型产品
通用型产品相对来说,成本比较可控,但是个性化和易用性比较差。
产品厂商为了控制成本,不可能去一一适配每个客户的具体需求。用户采购过来之后,只能有什么功能用什么;由于一个工具只能覆盖一部分资源的管理(比如虚拟化管理平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往往需要采购多种工具,而工具与工具之间也难以关联;产品本身只能满足当前的需求,未来新业务、新需求的出现,完全依赖于厂商是否推出有对应功能的产品迭代。如果没有,那就再次展开新一轮“造轮子,买工具”运动。但凡到IT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调研,它们各种各样的工具已经经历了好几个轮回了。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平台型产品出现之前,只能这样做,才能持续满足业务运营和运维需求。
3、通用型产品+二次开发
这对于采购企业来说,是折中一种方式,既能满足自己比较个性化需求,同时成本又基本可控。
但这种方式对于厂商来说,却不是一种比较乐意的合作模式,是否进行二次开发,取决于在客户这里的定制能否在其他客户那里得到复用。
如果不能,那就不太愿意,即便愿意,成本也高。
但即便如此,也难以做到真正的个性化,因为产品早就先于这个企业的需求而存在了,并且架构、功能、内部逻辑基本都固化了;并且随着客户要求的深入,成本高企,最后经常成了烂尾的事情,就这样吧,不了了之。
相比较于以上这些选择,蓝鲸研发运营一体化PaaS平台,提供了完全不同的选择:
基于相同的、通用的PaaS能力平台,实现每个企业真正完全个性化的需求;
同时由于平台一次性交付,未来新需求出现时,只需要构建新的SaaS工具或者更改现有工具即可,成本完全可控;
另外,蓝鲸本身不需要改造底层架构或者业务系统,是纳管、集成、驱动与调度的思路,而不是按照我的标准改造的思路,落地成本和难度都是比较低的;
同时由于具备集成平台模块,无论对接现有系统还是未来系统,技术上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基于蓝鲸PaaS平台实现成本可控的工具完全定制化
由于蓝鲸PaaS平台本身提供了完整的平台能力以及工具开发所需要的前后端组件资源,IT工具本身的开发核心就变成了“使用Python代码将运维场景串联起来”,大大降低了工具开发的难度、成本和交付的周期,并且真正实现了工具贴近于现实的个性化的工具定制。
而我们都知道,定制的工具是最好用的工具。更何况,这种定制成本跟以往的基于通用产品二次开发或者自研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嘉为向蓝鲸社区贡献的运维运营SaaS工具
蓝鲸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蓝鲸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这是我们在交流过程中,最常被问到的问题。
我们分为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人与组织、平台与流程、IT文化再造。
1、关于人与组织
人才对于企业IT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资源。
在蓝鲸平台体系中,可以实现运维人的分层、沉淀和转型;向运维组织注入新的生命力和能量。
蓝鲸PaaS平台的引入,可以使得企业中具备工具开发能力、同时有更高成长追求的人由运维转型为运维开发,负责具体的工具SaaS的开发工作;
对于应用和IT运维理解比较深、擅长IT工具规划的人转型为运营规划,负责构思、思考应该构建怎样的工具来满足当前的需求;
再进一步,在蓝鲸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之上,运营规划可以升级至运维数据分析师;而借助于蓝鲸的AI挖掘平台,运维开发可以继续深造成为运维运营AI工程师。
不同能力层次和性格特点的IT人才,在蓝鲸平台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岗位归宿;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能力,不至于带来人才的流失。而在这一过程中,IT组织本身也成长的更加健壮,具备比较完整的能力生态。
2、平台与流程
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
蓝鲸首先带来的直接变化是:基于统一的平台满足运维场景而不是基于孤立的烟囱工具满足运维场景,彻底告别传统IT建设中“造烟囱运动”的循环怪圈。由于蓝鲸完整的平台能力,我们几乎可以通过SaaS方式满足我们所有的运维场景自动化。
其次,企业当前的运维流程借助于蓝鲸强大的场景编排能力,能够以自动化流程的方式落到SaaS工具中来;借助于蓝鲸平台,既可以实现自动化,也可以实现标准化,并且两者通过螺旋方式不断得到提升。关于这一点,在我们公众号之前的文章
《先标准化还是先自动化:IT运维管理升级,该如何做是好?》
中有详细的介绍。
再次,蓝鲸的引入,将改变IT运维运营本身的价值。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企业养活一批IT运维人到底为了什么?其实是为了享受IT服务,而不是仅仅来作支撑作用。这种服务,往大里说可以是一个企业核心的业务系统,往小里说,可能是行政办公需要的一个会议工具。
而基于蓝鲸平台,不仅仅能够定制各种IT运维需要的工具,还能定制企业其他部分的一些IT需求,例如上面提到的行政会议工具;基于大数据平台和挖掘平台,还能够直接介入业务运营分析,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
蓝鲸使得IT运维团队从过往的“底层操作输出”转型为企业内部的“小型IT解决方案和工具输出”,一念之间,地位悬殊,千差万别。
3、IT文化再造
“IT运维就是买各种各样的开箱即用工具,来满足现状的运维运行需求。”这种观念在互联网以外的公司非常普遍。
个人浅薄理解,这种现状一方面源自分工,分工带来低成本和高效益:工具研发与使用的分工、厂商与企业用户的分工;
另一方面源自以前各行业的业务状态和特点,互联网公司之外的企业本身业务不太变化,也不太依赖IT,IT的快与慢、效率高低、出错与否、质量好坏都不太重要。就这样用着吧。
到了今天,形势已经完全不同。各行各业的头部企业都深深依赖于IT,IT的质量与效率对于业务的运营、竞争和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IT工具的个性化、易用性、持续更迭、成本控制等提出了高得多的要求。
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无论在业务体量还是IT先进性,都是走在中国乃至世界前列的。也正是它的业务的多样性、海量规模、敏捷性以及充分的市场竞争要求IT必须快速发展、持续支撑、敏捷更迭、面向未来。蓝鲸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在蓝鲸之前以及之后,工具文化这一领先的IT理念在腾讯持续的发酵、成长,并在蓝鲸出来后,得到爆发式的增长。现如今,在蓝鲸平台上,沉淀了数以百计的SaaS工具,正是这一文化沉淀的结果。
工具文化简而言之就是:
- 能用工具的地方不用人,必须用人的地方用工具来辅助;
- 工具基于统一的平台自生长;工具与工具之间能够打通,无孤岛、无烟囱;
- 工具基于需求,易用、好用且敏捷迭代。
对于各行各业的头部企业来说,也要面临或即将面临腾讯当年的现状,面对业务的需求,需要在蓝鲸这样的统一平台上沉淀工具文化,来取代过往的烟囱运动,以此真正实现IT对于企业业务的强有力的支撑与助力。
无论思维方式转变还是具体落地执行,大家都还有一段路要走,好在最起码看清了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