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今天下午,烟哥吃饱了撑着没事干,上班时间到处工(zhuang)作(bi)!只见同事小刘的桌上摆了一本Redis相关的书籍,内心嘿嘿一笑:“终于,又有机会勾搭小刘了!”
于是有了如下对话

“嗯,不要方,跟着我思路来想!”烟哥回答道!
“假设,此刻有任务A和任务B,现在有如下两种执行方式”

  • 方式一:两个线程,一个线程执行A,另一个线程执行B
  • 方式二:一个线程执行A,执行完以后继续执行B

“请问,哪种方式执行更快?”

只见烟哥眉头微微一皱,说道:”我夜观天象,掐指一算,小刘你大学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的时候,一定逃课了!”

“应该是方式二更快,因为方式一中,CPU在切换线程的时候,有一个上下文切换时间,而这个上下文切换时间是非常耗时的!打个比方,一个CPU主频是 2.6GHz,这意味着每秒可以执行:2.6*10^9 个指令,那么每个指令的时间大概是
0.38ns!而一次上下文切换,将近需要耗时2000ns!而这个时间内,CPU什么都干不了,只是做了保存上下文都动作!”

“ok,就是在I/O操作都时候,例如磁盘I/O,网络I/O等!为什么一般是在I/O操作都时候,要用多线程呢(面试高频题,必背)?因为I/O操作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等待I/O准备就绪真正操作I/O资源!

“以磁盘操作为例,磁盘的结构如下”

“在磁盘上数据是分磁道、分簇存储的,经常的读写操作后,往往数据并不是连续排列在同一磁道上,所以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往往需要在磁道之间反复移动,因此这里就有一个寻道耗时!另外,盘面旋转将请求数据所在扇区移至读写头下方也是需要时间,这里还存在一个旋转耗时!”

“那么,在这一时间段(即”I/O等待”)内,线程是在“阻塞”着等待磁盘,此时操作系统可以将那个空闲的CPU核心用于服务其他线程。因此在I/O操作的情况下,使用多线程,效率会更高!”

“OK,现在回到我们的问题!Redis读写数据有涉及到I/O操作么?”

“所以啊,Redis不涉及I/O操作,设计为单线程是效率最高的!那你知道既然Redis的性能和CPU无关,那你知道Redis的性能瓶颈在哪么?”

小刘无奈的摇了摇头!

一般在两个地方

  • 其一是机器内存大小,内存大小关系到redis存储的数据量
  • 其二是网络带宽,这点我仔细说一下!

首先,Redis客户端执行一条命令分为四个过程:发送命令、命令排队、命令执行、返回结果

而其中发送命令+返回结果这一过程被称为Round Trip Time(RTT,往返时间)

Redis的客户端和服务端可能部署在不同的机器上。例如客户端在北京,Redis服务端在上海,两地直线距离约为1300公里,那么1次RTT时间=1300×2/(300000×2/3)=13毫秒(光在真空中传输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这里假设光纤为光速的2/3),那么客户端在1秒内大约只能执行80次左右的命令,这就和Redis的高并发高吞吐特性背道而驰啦!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就近部署!

版权声明:本文为rjzheng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rjzheng/p/10560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