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树的目的是为了硬盘快速读取数据(降低IO操作次数)而设计的一种平衡的多路查找树。目前大多数据库及文件索引,都是使用B树或者B树的变形来存储实现。

为什么B树效率高

在大规模数据存储操作中,由于无法一次性加载到内存里。所以避免不了发生内外存交换。所以次数越少,效率表现也越高。

来看下面这张图:

这是个典型的b树结构,初始因子为1000,高度仅为3的b树,就可以存储1002001000的数据了。

假设要查询最后一个数据:

  • 从硬盘加载根节点搜索,IO一次。
  • 根据根节点的指针信息,去加载第二层的节点, IO一次。
  • 重复2,IO一次。

IO只用了3次,就查询了需要的数据,所以说B树效率是非常高的。

B树的节点,在硬盘里表现为:柱面里的页(page)或盘块(block) ,如果把索引持久化到内存,只需要一次就够了。

B树的高效的前提是数据已排序。

B树结构

这是B树存储在硬盘的逻辑结构图。

其中根节点中17,35在称为关键字(key) ,实际中往往附带更多复杂类型数据。

可以看出一个节点包含 keys ChildNotePointer 2部分信息。

根据这张图介绍下b树的基础定义:

这是颗5阶B树的图,阶简写m。

  1. 树中每个结点最多含有m个子节点(m>=2)。
  2. 每个内节点至少 [ceil(m / 2)] 个子节点。 内节点即非根节点非页子节点,也可以叫中间节点。
  3. 关键字key的数量 [ceil(m / 2)-1]<= n <= m-1,关键字按递增排序。
  4. 每个叶节点具有相同的深度,即树的高度h,而且不包含关键字信息。

上图也可称为最小度数为3的b树,(degree) ,简写t。

t其实是上面第二条定义中 [ceil(m / 2)] 的值,即t=[ceil(m/2)], 3=ceil(5/2) 。

  1. 每个非根节点至少有t-1个关键字,非根内节点至少有t个子节点。 t称为度数(degree),t>=2 。
  2. 每个节点至多有2t-1关键字,每个内节点最多有2t个子节点。
  3. 每个叶节点具有相同的深度,即树的高度h,而且不包含关键字信息。

度和阶都是描述子节点的数量的。

算法导论译版中是用度来描述的。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是用阶来描述,网上大多也是。

下面简单的描述实现逻辑。

搜索:从根节点搜索,找到返回,找不到递归子节点。一直搜索到叶子节点,找到返回,找不到则说明key不存在。

//伪代码
entry BTreeSearch(node, key) {
    if(node == null)
           return null;
    for(int i = 0; i < node.keys.length; i++)
    {
        if(node.keys[i] == key)
               return node.data[i];
    }
    return BTreeSearch(ChildrenNode[i].node,key);
}
 
var  entry = BTreeSearch(root, my_key);

插入:根节点插入,不满直接插入。节点满进行分裂,再满递归分裂。

删除:查询到节点,然后进行删除操作,不满足B数节点的定义则进行节点合并。

更新:查询到子节点,更新数据。

B树缺点

从上面的得知,在查询单条数据是非常快的。但如果范围查的话,b树每次都要从根节点查询一遍。

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采用b树的变形,b+树来存储,只有叶子节点存储数据,每个叶子节点都指向下一个。

【转载】https://www.cnblogs.com/mushroom/p/410008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sangskf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sangskf/p/B-sh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