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评:为什么现在的幼儿园总是折腾家长?
为什么现在的幼儿园总折腾家长?
知友:红豆绿豆大土豆(17,000+ 赞同)
我来提供另外一个思考角度吧。
有幼儿园孩子的家长可以试试,把学校发的教案翻译成英文,改几个单词,拿去 Google 上搜索一下,很大概率你会收获超多惊喜。
国内的幼儿园,除少数顶尖贵族园之外,基本上没有合格的课程设计专家。大部分非贵族的幼儿园,甚至连负责课程设计的专人都没有。
没有专业人士怎么办?
这简单,教案就找别人家「借鉴」呗。
但要抄总得抄个好点的吧,那就抄国际园的吧!国际园的教案又是哪里来的?大部分是抄美国高分幼儿园的……
我 21 岁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双语幼儿园工作,除带班外最大的任务就是翻译美国小学 pre-k 的教案。后来我去美国读研,考证入编,成为一名公立学校教师。几年后我以教育顾问的身份回国考察,发现幼儿园用的还是英文翻译过来的美国教案……
美国的幼儿园教育算不算最好这不好说,但一定不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家美国的教案,完全是按照自己的硬件设施以及周围环境综合打造的,结果被国内老师抄过来生搬硬套,套好的美名其曰「国际前端的教育思路」,不符合国情套不好的,把不切实际的任务一股脑儿全扔给家长,美名其曰「家长要配合教学」。
很多抱怨幼儿园折腾的家长,其实都是在为这个「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情况买单。
举几个例子吧:
1、照抄国外教案不考虑国情
—— 寻找红色的枫叶
我住在伊利诺伊州,每年九月中末,我的学校都会要求孩子们采集一些变色的枫叶带到课堂。
这样做的意义有:
1. 巩固孩子对颜色的认知
2. 为孩子介绍基本的自然常识(植物的营养输送,叶片基本色素的合成与分解)
3. 教孩子用叶片做插画,鼓励孩子发挥创造性。
而在考察北京某所幼儿园时,我哭笑不得的发现,该幼儿园对孩子做了相似要求:请孩子们在九月底带一片红色的枫叶来上课。为什么我会哭笑不得呢?因为这个要求根本就不适用于北京。
第一,枫叶获得的难度不同。枫树,在我的居住地是随处可见的树种,学校的操场旁边有,各家家门口也有。伊州风大,一阵风吹过叶子落满地,孩子们随手就能捡到一大把。
而在北京,枫树虽不是香山仅有,但也不是每个小区都会有的,运气不好的话,需要花掉不少时间来寻找。
第二,枫叶变色的时间不同。伊州偏北,天气寒冷枫叶变色得早。九月月末,正好是枫叶开始变色的季节,这个时间点树叶绿的红的黄的橙的都有,孩子们的选择多,自由度也高。
相反,北京九月末,枫叶还没开始变色呢。能找到枫树已是不易,还要求找到红色的枫叶,肯定折腾得家长苦不堪言。
第三,对枫叶颜色的要求还改错了。我们学校要求的是变色的枫叶,而不是红色的枫叶。实际上我们最希望的,是孩子们都带着不同颜色的叶子来学校。
因为色彩多,所以能够更加锻炼孩子们的识色能力,也因为颜色不同,幼师可以把叶子按渐变色排开,一步步演示树叶是怎么从绿色变黄或变红的,这其中又是什么色素在起作用。
要求所有学生带红色的枫叶,除了把家长折腾一番之外,这些学习机会也全都丢失掉了。
2、照抄英文教案翻译错误
—— 找核桃树叶
其实吸引我答题的是题主说的这个核桃树叶的要求,因为这个要求我也听北京的家长提起过,大家都抱怨说,核桃树有什么特别的?为什么非要费死劲去找核桃树叶呢?
可能答案让你们失望了,核桃树在中国真没什么特别的。你们的幼儿园,可能碰巧抄了美国幼儿园的教案,而且大概率是德州某所学校的。
真正有教育意义的不是中国核桃,而是美洲山核桃。原因有三:
1.山核桃树在美国南部很普遍,很多小公园里就能找到。而且它具备一个最大的优势:好认。山核桃树树干笔直,长得非常高,属于一眼看到就能认出来的树种。对于识别能力还不太强幼儿来说,是再好不过的练习材料。
2.山核桃树木质非常硬,树干又笔挺,在美国代表的是「勇敢不屈」,是德州人的引以为傲的州树,也是很多孩子(尤其是男孩)最喜爱的树木。在幼儿园里教「勇敢之树」,能够大大提高孩子们参与的热情。
3.山核桃树带来的两种主要产品,一种是很多孩子爱吃的碧根果,一种是很多家里都有的核桃木家具。从这个角度出发,不管是介绍碧根果的形成,还是家具的制作,都能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
这就是为什么不少美国学校会要求孩子们带核桃树叶的原因。因为好找,好认,好吃,好介绍,含义又好听。但这些优点中国核桃有吗?除了好吃之外,估计其他都沾不上边。
至于为什么国内有些幼儿园也会这么要求?因为幼儿园把英文的 pecan 翻译错,认为是中国核桃了。只能说是幼儿园自己闹了个大乌龙……
03、照抄国外教案没抄全
—— 家养蚕宝宝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养蚕这个要求还是改的挺本土化的(虽然蚕宝宝并不是什么好选择)。
但既然连课程材料都改了,那教案也是需要改的啊!结果我就在国内看到了一些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的养蚕教案:
要求观察蚕宝宝每日睡眠规律的(蚕宝宝的睡眠周期不是按天的,估计抄的是养小鸡的教案);
要求每天坚持抚摸拥抱蚕宝宝的(蚕宝宝不需要抚慰, 抄的是养小型哺乳动物的教案);
要求每天带着蚕宝宝晒太阳的(蚕宝宝怕光,抄的是养陆龟的教案)……
不过这些也不算什么大毛病,顶多闹点笑话。更大的问题是,如果想抄国外教案,你倒是把它都抄全啊!
在我的学校,设计一堂孩子与小动物的接触课,需要完成三个部分:
1. 小动物的准备
学校会提前一个月到三个月通知家长,收集孩子的过敏信息,并详细告知家长小动物的来源,饲养方式以及潜在风险。如遇到家长合理反对,幼儿园会提前更改教学计划。大部分情况下,小动物由学校准备,饲料也由学校提供。
2. 小动物的接触
这个不多说,就是引导孩子在课上以及课后对小动物的观察,和国内幼儿园一致。
3. 小动物的处理
大部分学校里开设动物角,或是班级中设有观察箱,小动物上完接触课后,会饲养在学校,由幼师和后勤人员照顾。这样做既能让孩子对小动物有长时间的观察,又能科学饲养防止孩子把小动物养死,另外对于喜爱动物的小朋友来说,能够增加他们来上幼儿园的积极性。
等天气变凉或教学模块结束后,小动物会暂时寄养在幼师或后勤人员家,等待来年条件适合后再带回学校。我们都开玩笑说,别的公司逢年过节发礼品卡,我们单位发荷兰猪(哈哈)。
如果遇到特别喜欢小动物的孩子及家长,学校也可以和他们签署「领养协议」,让孩子把小动物领养回家。
这才是一堂小动物接触课应有的流程。每个小动物都是一条生命,它的来源和去路都应该被安排妥当,这也是在教给孩子对生命的尊重。但国内的很多幼儿园,只做了第二部分,把更加困难的第一和第三部分,全扔给了家长。
过去的我曾经挺纳闷的,因为第一和第三部分也都明明白白写在国外教案上了,为什么照抄的时候会漏掉呢?后来我回国,和一些幼儿园有了接触后,总算明白了:
不是没看见,而是故意看不见。
因为开设动物角,需要额外的空间。因为需要专人饲养动物,所以费钱。因为养动物有不可控因素,万一小动物在课前不小心被养死了,得挨骂担责任。
所以不想忙活,不想费钱,不想挨骂。那就让家长去忙活,去费钱。
这事也挺讽刺的,有些(注意,我说只是有些)幼儿园照抄国外的时候不动脑子,到了想省事的时候反倒脑筋转得飞快。
4、抄国外教案后画蛇添足
—— 带一张自家车的照片
关于前一阵闹的自家车事件,幼儿园老师要求每个孩子拍一张自家车的照片带到学校:
我看了很多评论,大家对幼儿园这种隐形歧视的做法都非常愤慨。但我有点不确定的认为,幼儿园可能没什么歧视的想法,这个大概是照抄外国教案后画蛇添足闹出来的乱子。
据我所知,美国一些幼儿园,也会要求孩子们带一张汽车照片。我的学校不需要,但儿子的学校要。我也问过儿子老师这样做的用意,答复让我觉得很棒:
车不重要,重要的是车标。车标都是由最简单的形状组成,每个孩子轮流介绍自己带来的车标,锻炼的是对形状和色彩的区分能力,对数字的感知(车标里面有几个圈,几个小星星),想象能力(车标像什么)以及综合的语言组织能力。
所以说,车长得什么样不重要,毕竟对识别能力尚且不强的幼儿来说,每辆车都是一个车身加四个轮子。
车是什么颜色不重要,因为很多车标里面蕴含的颜色信息,比车身的单一颜色复杂得多。车的所属就更不重要了,没听说过教孩子「物权」概念要用几十万块钱去教的……
这所幼儿园犯的最大错误,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也许认真阅读并执行了教案上的内容,但他们完全不知道教案如此设计的原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哪些细节至关重要,分别在锻炼孩子的什么能力?哪些细节又无关紧要,可以改进得更加本土化?
我想他们是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的,否则就不会出现丢了西瓜(车标)捡芝麻(车身,车的归属)的结果了。尤其是对「自家车」的要求,据我的猜测,可能是国内老师为了「创新」自行加上去的。毕竟我儿子的学校就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可带自家车也可上网搜),而且从最终目的来看,坚持「自家车」这个细节毫无教育意义。
当然,也有可能是照抄了某个课程设计不好的幼儿园教案……但问题是,中美家庭轿车的持有量是不同的,如此不动脑筋生搬硬套,被大家骂也不算冤。
总体来说,针对部分国内幼儿园(只针对部分幼儿园!只针对部分幼儿园!只针对部分幼儿园!),我认为目前的状况是:高层领导者没有骨气,中层监管者不动脑子,下层幼师在背黑锅。
高层领导者没骨气,是因为很多人在制定大方针时依旧认为「美国的 = 最好的」。这是一个很讽刺的现象,现在中国发展如此迅猛,民族自信心逐年提高,而幼教,关乎我们下一代的教育,竟然是崇洋媚外的重灾区。
教案只要是美国学校的,就是比国内的高贵,就要拿来学着用,至于是不是真的好,适不适合当前情况,这些都不考虑。反正只要能卖「国际接轨」、「美式教育」的概念,家长又能买账,就可以了。
中层管理者不动脑子,是因为即便大方向已经制定了,还有很多细节是可以把控的。
领导说要学美国采核桃叶,完全可以改成银杏叶。
领导说要学美国养动物,幼儿园又没地方放,完全可以给家长多提供一些获得动物和饲料的渠道。
领导说要学美国照车子,完全可以把「自家车」的要求取消,建议家长带孩子去网上搜。
中层管理者能作出许许多多的改进,虽然改变不了幼儿园的整体计划,但可以大大减少孩子和家长无谓的付出。但遗憾的是,很多管理者,甚至连想了解教案的动力都没有,更不用说再做改进了。
下层幼师,说句实在话,挺冤的。因为大部分幼师不会插手课程设计,教案好还是不好,跟幼师其实没什么关系。
但幼师作为执行者,是家长最直接的接触对象,所以承担了家长最主要的怒火。不说别的,就看这个问题下的回答,有多少是指责幼师的?又有多少是质疑幼儿园管理的?这样的状态,幼师受委屈不说,中高层管理者也因为缺乏舆论压力而不会「思变」。
反正做得好,夸的是管理英明,做得差,骂的是幼师垃圾,对于中高层来说这已经是个稳赚不赔的局面了,还要改进什么呢?
这篇回答根据的自身观察所得,情绪激动言辞可能过于尖锐,先和众位家长道个歉,望海涵。也希望更多的家长在对幼师严格要求的同时也去要求一下中高层管理,毕竟你们的舆论到了,局面才能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