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点击可直接跳转)

  1、韭菜的定义

  2、市场定律

  3、永远不要“梭哈”

  4、投资者和投机者的区别——是否善于学习

  5、交易市场并非“零和市场”

  6、“时机”在“价值投资”中的重要性

  7、风险

进阶篇(点击可直接跳转)

  8、回报风险比

  9、止损线

  10、交易频次

  11、幻觉

     12、反思

  13、不是谁都能去做早期

  14、你要学的不是项目分析能力

  15、你要有生活

  16、孤独

  17、周期

 

基础篇:

1.韭菜的定义

从人们经常的造句,能看出“韭菜”一般指交易市场里的势单力薄的散户;与之相对的“庄”,一般指交易市场里财大气粗的大户。

李笑来的精确定义:

所谓的“韭菜”,指的是在交易市场中没赚到钱甚至赔钱的势单力薄的散户。

“韭菜”的常见特征:

他们眼中缺乏基本的阅读能力。他们是那种买一辈子东西都不读产品说明书的人,他们是那种无论拿到什么,都要问别人怎么用的人……特别常见吧?

2.市场定律

交易市场里有很多特别气人的定律,比如:

一旦你需要钱的时候,市场价牛会大跌!

对所有新手来说,这个定律几乎永恒不变:

你一买,它就开始跌;

你一卖,它就开始涨……

对新手来说,有两句话很重要:

连你都开始进场的时候,牛市就要结束了;

你就应该干看着,啥都不买……到了熊市,等到大家都骂娘的时候,再开始始买买买!

3.永远不要“梭哈”(全入)

人越穷,赚钱的欲望就越强烈,所以常常不惜铤而走险。许多人投资一上来就“ALL IN”(全入),甚至不惜借钱投资。

两个人在绝对公平的情况下赌博抛硬币,每局一万美元,输赢比例应该是1:1。但是,如果一个人本金30万,一个人3万,输的很可能是本金少的人。

最终决定输赢的不是“运气”,而是“实力”。

在交易市场里,实力有一个清楚的定义:

长期稳定的低成本现金流。

重要原则:

控制仓位

永远要保留一定比例或者起码一定数量的现金。

正确的做法是:

还有钱的话,就慢慢建仓;

钱不够的话,就在场外拼命赚钱。

4.投资者和投机者的区别——是否善于学习

投资者和投机者的区别并不在于“短期”或“长期”。投资也可以很短期,投机也可以很长期。

李笑来这样区分投机者和投资者:

投机者拒绝学习,投资者善于学习。

如果你发现自己必须向别人咨询,或者必须“打探小道消息”才能决定交易的方向,那么说明你竟然真的就是一根所谓的“韭菜”,因为你全然不懂自己正在做的交易。

5.交易市场并非“零和市场”

“韭菜”的错误认知:

所谓的交易,是一种“零和游戏”。

也就是说,他们相信自己赚到的钱,是别人赔掉的钱;或者反过来说,他们自己赔掉了多少钱,一定被别人赚走了同样数额的钱。

正确认知应该是:

交易市场里有个最大的作用力:经济周期。或者通俗点讲,就是牛熊交替。

在牛市里,绝大多数人都赚到钱了,少数人赔掉的金额,全然抵不上那么多人赚到的总数;在熊市里,绝大多数人都赔钱了,大量的人赔掉的总金额,是少数人赚到的总额的无数倍。

所以,这根本就不是“零和游戏”。

“时机错了”是最本质、最合理、最有指导意义的正确解释,甚至应该是唯一的合理解释。

6.“时机”在“价值投资”中的重要性

在错误的时机做了交易决策,其后最正确的对策是:

等待下一个正确的时机。

在正确的时机面前,哪怕连“价值”这个宝贝都显得弱不禁风、无能为力。

“价值投资”的缺陷:

虽然它是对的,但它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的世界。

7.风险

借钱冲入交易市场,加上杠杆,在没有专业技能的情况下去玩期货……这些都不是“冒险”,干脆就是“找死”。尤其是在区块链资产交易市场里,更是如此。

韭菜们即便已经粉身碎骨,他们还是相信:“要是有人肯再借我一点钱……哼!我一定会翻身的!”

想要摆脱“韭菜的宿命”,你必须学会的一个观念是:

能不冒险绝不冒险

即便是必须冒险的时候,也要让傻瓜们冒险,自己在一旁通过观察获得经验。

 

进阶篇:

8.回报风险比

若拿出“冒险”的本金是500元,而可能的收益是50元。那么,你可能的损失是500元,可能获得的收益是50元。你的回报风险比为:50:500=10%。

若设置止损线,在本金损失50元的时候及时止损。那么,你可能的损失是50元,可能获得的收益是50元。你的回报风险比为:50:50=1:1——相当于抛硬币。

并且,这跟抛硬币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交易是有手续费的。抛硬币是“零和游戏”,你所从事的这项交易就是“负和游戏”。

韭菜之所以是韭菜,就是因为他们不计成本地冒险。

9.止损线

若交易标的日常波动幅度为25%,你的“最大可忍受亏损”应该比25%高,比如40%。

设置止损线的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是:

交易标的的日常波动幅度。

10.交易频次

交易频次越高,交易越接近“零和游戏”。

韭菜想要翻身,只有一条路可走:

降低交易频次……降低降低再降低。

频繁交易的结果就是交易手续费积累,积累到吞噬你的所有利润和本金。

在交易市场里:

越是短期的预测,越接近于抛硬币;

越是长期的预测,越容易接近真实的逻辑推断……

11.幻觉

所有的韭菜都有幻觉。每一天,甚至每时每刻,他们都在盯着K线图。时不时地,他们的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一个念头:

唉!我要是在那里卖出(眼瞅着某个价格高点),然后在这里再买入(目光挪到某个价格低点)……就好了!

等你一点一点进步,离开“注定成为韭菜”的那条路之后,你自然会明白:

作为交易市场中的一分子,你不大可能在最高点买出,也能难在最低点买入……

为什么呢?理由很清楚也很简单:

最高点和最低点,都是因为一小部分交易者的“冲动”造成的……

最高点、最低点的共同特征:

在任何“最低点”“最高点”的价格上,成交量都很少。

12.反思

进入交易市场的人们,从来不缺痛苦,因为痛苦这东西几乎漫天飞舞;于是,真正稀缺的只有一样东西:

反思

痛苦加反思等于进步。——桥水基金老板雷·达利欧


13.真不是谁都能去做早期

首先,早期投资者的失败项目比成功项目多很多倍。

其次,早期投资者其实投不进去很多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早期投资者,由于自己的“早期”,所以只能成为长期投资者。

“韭菜”们思考片面,他们永远只看“单价”,进而得出结论“现在已经太贵了!”,于是,他们总是去找“更便宜的”,总是去找“更早的机会”……殊不知,这种片面的思考,恰恰是无形的镰刀,正在一茬一茬地割着自己。

做早期投资,必须有能力投100个50万的项目,即,如果一个项目投50万,那么得准备好5000万才行……

韭菜,显然是不满足时机条件的。不够格,却要跳着脚去做,风险就会被无限放大。

14.你要学的不是项目分析能力

韭菜们依葫芦画瓢去研究“项目分析能力”的时候,和钱钟书笔下“小镇里研究时髦的女人们”一模一样,都花了时间,都花了精力,结果却只能是东施效颦。

正确做法是:

进场之后,不要动,看上一年之后再动手买。

只买交易量最大的那么一两个或者两三个标的。

一个定律:

在交易市场上,涨得猛的,会涨的更猛;跌的狠的,会跌的更狠……于是,

所有东西都在涨的时候,一定要选那个涨得最猛的;因为概率上来看,或者说,市场再教育你,它更可能涨;

在所有东西都在跌的时候,一定要选那个跌得最少的;因为概率上来看,或者说,市场再教育你,它最抗跌……

15.你要有生活

韭菜们的生活,甚至性生活,究竟被什么剥夺了呢?

对丧失机会的极度恐惧。Fear of Missing Out,缩写FOMO,另一说是Fear of Missing Opportunity。

FOMO几乎是最有群众基础的东西,而且越是底层,越容易被它左右。你看看传销或微商的宣传口号就知道了,几乎是千篇一律的:

你已经错过了XXX,后来你又错过了YYY,现在你还想错过ZZZ嘛?!

越是缺乏机会的人越是容易被这样的句式煽动。

尴尬的是,你已经入场了。更尴尬的是,你已经深刻地体会到了FOMO……那怎么办?

从今天开始,更加努力更加认真地生活!

一定要学会自娱自乐,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认真生活。

16.孤独

“特立独行且正确”,才能产生巨大的交易价值。

处事判断原则:

听大多数人的话

参考少数人的意见

自己做决定

重要的是后面两点:

参考少数人的意见

自己做决定

随着时间推移,你的思考越来越深入,最终的结果是,“少数人”不存在了。于是,只剩下一条:

自己做决定

“孤独”是促进生产力的最佳方式之一。一定要善待自己的孤独,这非常重要。

在交易市场里,这一点非常明显:

你必须,也只能为自己的决策负责。

到最后,你会明白,你最终的收益和你的孤独程度一定会同比增加,高度一致。

17.周期

韭菜们喜欢谈趋势,而周期是他们脑子里根本不存在的概念。他们顶多会说:

“现在是上升趋势……”

“现在是下降趋势……”

或者,“这是大趋势!”

真正的趋势常常需要在多个周期(至少2个)之后才能真实展现。

现实的经济里没有直线,只有波(动)。

一个上升与一个下降构成一个周期。

关注周期,以及多个周期背后显现出来的真正趋势,会给你一个全新且更为可靠的世界和视界。

所有的韭菜都骨子里认为自己正在交易的标的并非刻意持续长期增长的……

所以他们才“快进快出”,所以他们根本无法长期持有,所以他们才“绝对没有办法降低交易频率”……

“我喜欢的周期是永远……”——巴菲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个人成长

成功的交易者都知道,自己最需要的,除了现金之外,就是自身的成长。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你竟然不觉得过去的你很傻X,那表明你已经彻底变成了无可救药的傻X……

 

版权声明:本文为liangmingshen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liangmingshen/p/12219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