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7

Linux目录结构

基本介绍

  • Linux的文件系统是采用层级式的树状结构,在此结构中的最上层是/根目录
  • tip1:在Linux世界里,一切皆是文件
示例
  • /bin
    bin是Binary的缩写, 这个目录存放着最经常使用的命令。

  • /boot:
    这里存放的是启动Linux时使用的一些核心文件,包括一些连接文件以及镜像文件。

  • /dev :
    dev是Device(设备)的缩写, 该目录下存放的是Linux的外部设备,在Linux中访问设备的方式和访问文件的方式是相同的。

  • /etc:
    这个目录用来存放所有的系统管理所需要的配置文件和子目录。

  • /home
    用户的主目录,在Linux中,每个用户都有一个自己的目录,一般该目录名是以用户的账号命名的。

  • /lib
    这个目录里存放着系统最基本的动态连接共享库,其作用类似于Windows里的DLL文件。几乎所有的应用程序都需要用到这些共享库。

  • /lost+found
    这个目录一般情况下是空的,当系统非法关机后,这里就存放了一些文件。

  • /media
    linux 系统会自动识别一些设备,例如U盘、光驱等等,当识别后,linux会把识别的设备挂载到这个目录下。

  • /mnt
    系统提供该目录是为了让用户临时挂载别的文件系统的,我们可以将光驱挂载在/mnt/上,然后进入该目录就可以查看光驱里的内容了。

  • /opt
    这是给主机额外安装软件所摆放的目录。比如你安装一个ORACLE数据库则就可以放到这个目录下。默认是空的。

  • /proc
    这个目录是一个虚拟的目录,它是系统内存的映射,我们可以通过直接访问这个目录来获取系统信息。
    这个目录的内容不在硬盘上而是在内存里,我们也可以直接修改里面的某些文件,比如可以通过下面的命令来屏蔽主机的ping命令,使别人无法ping你的机器:

    echo 1 > /proc/sys/net/ipv4/icmp_echo_ignore_all
    
  • /root
    该目录为系统管理员,也称作超级权限者的用户主目录。

  • /sbin
    s就是Super User的意思,这里存放的是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系统管理程序。

  • /selinux
    这个目录是Redhat/CentOS所特有的目录,Selinux是一个安全机制,类似于windows的防火墙,但是这套机制比较复杂,这个目录就是存放selinux相关的文件的。

  • /srv
    该目录存放一些服务启动之后需要提取的数据。

  • /sys

    这是linux2.6内核的一个很大的变化。该目录下安装了2.6内核中新出现的一个文件系统 sysfs 。

    sysfs文件系统集成了下面3种文件系统的信息:针对进程信息的proc文件系统、针对设备的devfs文件系统以及针对伪终端的devpts文件系统。

    该文件系统是内核设备树的一个直观反映。

    当一个内核对象被创建的时候,对应的文件和目录也在内核对象子系统中被创建。

  • /tmp
    这个目录是用来存放一些临时文件的。

  • /usr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录,用户的很多应用程序和文件都放在这个目录下,类似于windows下的program files目录。

  • /usr/bin:
    系统用户使用的应用程序。

  • /usr/sbin:
    超级用户使用的比较高级的管理程序和系统守护程序。

  • /usr/src:
    内核源代码默认的放置目录。

  • /var
    这个目录中存放着在不断扩充着的东西,我们习惯将那些经常被修改的目录放在这个目录下。包括各种日志文件。

  • /run
    是一个临时文件系统,存储系统启动以来的信息。当系统重启时,这个目录下的文件应该被删掉或清除。如果你的系统上有 /var/run 目录,应该让它指向 run。

远程登陆配置

  • 配置远程登陆之前,需要在Linux上需要开启sshd服务,该服务监听22号端口

Vi和Vim

  • 所有的 Unix Like 系统都会内建 vi 文书编辑器,其他的文书编辑器则不一定会存在。
  • 但是目前我们使用比较多的是 vim 编辑器。
  • vim 具有程序编辑的能力,可以主动的以字体颜色辨别语法的正确性,方便程序设计。

Vim

  • Vim是从 vi 发展出来的一个文本编辑器。代码补完、编译及错误跳转等方便编程的功能特别丰富,在程序员中被广泛使用。
  • 简单的来说, vi 是老式的字处理器,不过功能已经很齐全了,但是还是有可以进步的地方。 vim 则可以说是程序开发者的一项很好用的工具。
模式分辨
  • 基本上 vi/vim 共分为三种模式,分别是命令模式(Command mode)输入模式(Insert mode)底线命令模式(Last line mode)
命令模式
  • 用户刚刚启动 vi/vim,便进入了命令模式。

  • 此状态下敲击键盘动作会被Vim识别为命令,而非输入字符。比如我们此时按下i,并不会输入一个字符,i被当作了一个命令。

  • 以下是常用的几个命令:

    • i 切换到输入模式,以输入字符。
    • x 删除当前光标所在处的字符。
    • : 切换到底线命令模式,以在最底一行输入命令。
  • 若想要编辑文本:启动Vim,进入了命令模式,按下i,切换到输入模式。

  • 命令模式只有一些最基本的命令,因此仍要依靠底线命令模式输入更多命令。

输入模式
  • 在命令模式下按下i就进入了输入模式。
  • 在输入模式中,可以使用以下按键:
    • 字符按键以及Shift组合,输入字符
    • ENTER,回车键,换行
    • BACK SPACE,退格键,删除光标前一个字符
    • DEL,删除键,删除光标后一个字符
    • 方向键,在文本中移动光标
    • HOME/END,移动光标到行首/行尾
    • Page Up/Page Down,上/下翻页
    • Insert,切换光标为输入/替换模式,光标将变成竖线/下划线
    • ESC,退出输入模式,切换到命令模式
底线命令模式
  • 在命令模式下按下:(英文冒号)就进入了底线命令模式。
  • 底线命令模式可以输入单个或多个字符的命令,可用的命令非常多。
  • 在底线命令模式中,基本的命令有(已经省略了冒号):
  • q 退出程序
    • w 保存文件
  • 按ESC键可随时退出底线命令模式。
使用示例
  • 创建或者修改某文件vim filename (进入一般模式)
  • 在一般模式之中,只要按下 i, o, a 等字符就可以进入输入模式了!
  • 输入完成按下esc 之后输入:wq(:q!) 保存并退出 (不保存退出)

Vim按键说明

移动光标的方法
h 或 向左箭头键(←) 光标向左移动一个字符
j 或 向下箭头键(↓) 光标向下移动一个字符
k 或 向上箭头键(↑) 光标向上移动一个字符
l 或 向右箭头键(→) 光标向右移动一个字符
如果你将右手放在键盘上的话,你会发现 hjkl 是排列在一起的,因此可以使用这四个按钮来移动光标。 如果想要进行多次移动的话,例如向下移动 30 行,可以使用 “30j” 或 “30↓” 的组合按键, 亦即加上想要进行的次数(数字)后,按下动作即可!
[Ctrl] + [f] 屏幕『向下』移动一页,相当于 [Page Down]按键 (常用)
[Ctrl] + [b] 屏幕『向上』移动一页,相当于 [Page Up] 按键 (常用)
[Ctrl] + [d] 屏幕『向下』移动半页
[Ctrl] + [u] 屏幕『向上』移动半页
+ 光标移动到非空格符的下一行
光标移动到非空格符的上一行
n 那个 n 表示『数字』,例如 20 。按下数字后再按空格键,光标会向右移动这一行的 n 个字符。例如 20 则光标会向后面移动 20 个字符距离。
0 或功能键[Home] 这是数字『 0 』:移动到这一行的最前面字符处 (常用)
$ 或功能键[End] 移动到这一行的最后面字符处(常用)
H 光标移动到这个屏幕的最上方那一行的第一个字符
M 光标移动到这个屏幕的中央那一行的第一个字符
L 光标移动到这个屏幕的最下方那一行的第一个字符
G 移动到这个档案的最后一行(常用)
nG n 为数字。移动到这个档案的第 n 行。例如 20G 则会移动到这个档案的第 20 行(可配合 :set nu)
gg 移动到这个档案的第一行,相当于 1G 啊! (常用)
n n 为数字。光标向下移动 n 行(常用)
搜索替换
/word 向光标之下寻找一个名称为 word 的字符串。例如要在档案内搜寻 vbird 这个字符串,就输入 /vbird 即可! (常用)
?word 向光标之上寻找一个字符串名称为 word 的字符串。
n 这个 n 是英文按键。代表重复前一个搜寻的动作。举例来说, 如果刚刚我们执行 /vbird 去向下搜寻 vbird 这个字符串,则按下 n 后,会向下继续搜寻下一个名称为 vbird 的字符串。如果是执行 ?vbird 的话,那么按下 n 则会向上继续搜寻名称为 vbird 的字符串!
N 这个 N 是英文按键。与 n 刚好相反,为『反向』进行前一个搜寻动作。 例如 /vbird 后,按下 N 则表示『向上』搜寻 vbird 。
使用 /word 配合 n 及 N 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让你重复的找到一些你搜寻的关键词!
:n1,n2s/word1/word2/g n1 与 n2 为数字。在第 n1 与 n2 行之间寻找 word1 这个字符串,并将该字符串取代为 word2 !举例来说,在 100 到 200 行之间搜寻 vbird 并取代为 VBIRD 则: 『:100,200s/vbird/VBIRD/g』。(常用)
:1,$s/word1/word2/g:%s/word1/word2/g 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寻找 word1 字符串,并将该字符串取代为 word2 !(常用)
:1,$s/word1/word2/gc:%s/word1/word2/gc 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寻找 word1 字符串,并将该字符串取代为 word2 !且在取代前显示提示字符给用户确认 (confirm) 是否需要取代!(常用)
删除、复制与贴上
x, X 在一行字当中,x 为向后删除一个字符 (相当于 [del] 按键), X 为向前删除一个字符(相当于 [backspace] 亦即是退格键) (常用)
nx n 为数字,连续向后删除 n 个字符。举例来说,我要连续删除 10 个字符, 『10x』。
dd 删除游标所在的那一整行(常用)
ndd n 为数字。删除光标所在的向下 n 行,例如 20dd 则是删除 20 行 (常用)
d1G 删除光标所在到第一行的所有数据
dG 删除光标所在到最后一行的所有数据
d$ 删除游标所在处,到该行的最后一个字符
d0 那个是数字的 0 ,删除游标所在处,到该行的最前面一个字符
yy 复制游标所在的那一行(常用)
nyy n 为数字。复制光标所在的向下 n 行,例如 20yy 则是复制 20 行(常用)
y1G 复制游标所在行到第一行的所有数据
yG 复制游标所在行到最后一行的所有数据
y0 复制光标所在的那个字符到该行行首的所有数据
y$ 复制光标所在的那个字符到该行行尾的所有数据
p, P p 为将已复制的数据在光标下一行贴上,P 则为贴在游标上一行! 举例来说,我目前光标在第 20 行,且已经复制了 10 行数据。则按下 p 后, 那 10 行数据会贴在原本的 20 行之后,亦即由 21 行开始贴。但如果是按下 P 呢? 那么原本的第 20 行会被推到变成 30 行。 (常用)
J 将光标所在行与下一行的数据结合成同一行
c 重复删除多个数据,例如向下删除 10 行,[ 10cj ]
u 复原前一个动作。(常用)
[Ctrl]+r 重做上一个动作。(常用)
这个 u 与 [Ctrl]+r 是很常用的指令!一个是复原,另一个则是重做一次~ 利用这两个功能按键,你的编辑,嘿嘿!很快乐的啦!
. 不要怀疑!这就是小数点!意思是重复前一个动作的意思。 如果你想要重复删除、重复贴上等等动作,按下小数点『.』就好了! (常用)
进入输入或取代的编辑模式
i, I 进入输入模式(Insert mode): i 为『从目前光标所在处输入』, I 为『在目前所在行的第一个非空格符处开始输入』。 (常用)
a, A 进入输入模式(Insert mode): a 为『从目前光标所在的下一个字符处开始输入』, A 为『从光标所在行的最后一个字符处开始输入』。(常用)
o, O 进入输入模式(Insert mode): 这是英文字母 o 的大小写。o 为『在目前光标所在的下一行处输入新的一行』; O 为在目前光标所在处的上一行输入新的一行!(常用)
r, R 进入取代模式(Replace mode): r 只会取代光标所在的那一个字符一次;R会一直取代光标所在的文字,直到按下 ESC 为止;(常用)
上面这些按键中,在 vi 画面的左下角处会出现『–INSERT–』或『–REPLACE–』的字样。 由名称就知道该动作了吧!!特别注意的是,我们上面也提过了,你想要在档案里面输入字符时, 一定要在左下角处看到 INSERT 或 REPLACE 才能输入喔!
[Esc] 退出编辑模式,回到一般模式中(常用)
指令行的储存、离开等指令
:w 将编辑的数据写入硬盘档案中(常用)
:w! 若文件属性为『只读』时,强制写入该档案。不过,到底能不能写入, 还是跟你对该档案的档案权限有关啊!
:q 离开 vi (常用)
:q! 若曾修改过档案,又不想储存,使用 ! 为强制离开不储存档案。
注意一下啊,那个惊叹号 (!) 在 vi 当中,常常具有『强制』的意思~
:wq 储存后离开,若为 :wq! 则为强制储存后离开 (常用)
ZZ 这是大写的 Z 喔!如果修改过,保存当前文件,然后退出!效果等同于(保存并退出)
ZQ 不保存,强制退出。效果等同于 :q!
:w [filename] 将编辑的数据储存成另一个档案(类似另存新档)
:r [filename] 在编辑的数据中,读入另一个档案的数据。亦即将 『filename』 这个档案内容加到游标所在行后面
:n1,n2 w [filename] 将 n1 到 n2 的内容储存成 filename 这个档案。
:! command 暂时离开 vi 到指令行模式下执行 command 的显示结果!例如 『:! ls /home』即可在 vi 当中察看 /home 底下以 ls 输出的档案信息!
vim 环境的变更
:set nu 显示行号,设定之后,会在每一行的前缀显示该行的行号
:set nonu 与 set nu 相反,为取消行号!

关机

sync 将数据由内存同步到硬盘中。

shutdown 关机指令,你可以man shutdown 来看一下帮助文档。例如你可以运行如下命令关机:

shutdown –h 10 ‘This server will shutdown after 10 mins’ 这个命令告诉大家,计算机将在10分钟后关机,并且会显示在登陆用户的当前屏幕中。

shutdown –h now 立马关机

shutdown –h 20:25 系统会在今天20:25关机

shutdown –h +10 十分钟后关机

shutdown –r now 系统立马重启

shutdown –r +10 系统十分钟后重启

reboot 就是重启,等同于 shutdown –r now

halt 关闭系统,等同于shutdown –h now 和 poweroff
  • 最后总结一下,不管是重启系统还是关闭系统,首先要运行 sync 命令,把内存中的数据写到磁盘中。
  • 关机的命令有 shutdown –h now halt poweroffinit 0 , 重启系统的命令有 shutdown –r now reboot init 6

用户管理

用户的注销登陆

  • 在真实的项目开发中尽量避免使用root账号登陆,因为该用户的权限太高,避免一些误操作二而造成一些无法挽回的损失
  • 注销用户logout
    • tip:图形界面没有效果,在运行级别3下有效

用户和用户组管理

基本了解
  • Linux系统是一个多用户多任务的分时操作系统,任何一个要使用系统资源的用户,都必须首先向系统管理员申请一个账号,然后以这个账号的身份进入系统。
  • 用户的账号一方面可以帮助系统管理员对使用系统的用户进行跟踪,并控制他们对系统资源的访问;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用户组织文件,并为用户提供安全性保护。
  • 每个用户账号都拥有一个唯一的用户名和各自的口令。
  • 用户在登录时键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口令后,就能够进入系统和自己的主目录。
  • 实现用户账号的管理,要完成的工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 用户账号的添加、删除与修改。
    • 用户口令的管理。
    • 用户组的管理
添加用户
  • 语法:useradd 选项 用户名

  • 参数说明:

    • 选项:

      • -c comment 指定一段注释性描述。
      • -d 目录 指定用户主目录,如果此目录不存在,则同时使用-m选项,可以创建主目录。
      • -g 用户组 指定用户所属的用户组。
      • -G 用户组,用户组 指定用户所属的附加组。
      • -s Shell文件 指定用户的登录Shell。
      • -u 用户号 指定用户的用户号,如果同时有-o选项,则可以重复使用其他用户的标识号。
    • 用户名:

      指定新账号的登录名。

  • 示例:useradd –d /home/sam -m sam

    • 此命令创建了一个用户sam,其中-d和-m选项用来为登录名sam产生一个主目录 /home/sam(/home为默认的用户主目录所在的父目录)。
  • 示例2:useradd -s /bin/sh -g group –G adm,root gem

    • 此命令新建了一个用户gem,该用户的登录Shell是 /bin/sh,它属于group用户组,同时又属于adm和root用户组,其中group用户组是其主组。
    • 这里可能新建组:#groupadd group及groupadd adm
    • 增加用户账号就是在/etc/passwd文件中为新用户增加一条记录,同时更新其他系统文件如/etc/shadow, /etc/group等。
    • Linux提供了集成的系统管理工具userconf,它可以用来对用户账号进行统一管理。
删除账号
  • 如果一个用户的账号不再使用,可以从系统中删除。删除用户账号就是要将/etc/passwd等系统文件中的该用户记录删除,必要时还删除用户的主目录。
  • 删除一个已有的用户账号使用userdel命令 userdel 选项 用户名
    • 常用的选项是 -r,它的作用是把用户的主目录一起删除。
    • 此命令删除用户在系统文件中(主要是/etc/passwd, /etc/shadow, /etc/group等)的记录,同时删除用户的主目录。
修改账号
  • 修改用户账号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更改用户的有关属性,如用户号、主目录、用户组、登录Shell等。
  • 修改已有用户的信息使用usermod命令 usermod 选项 用户名
    • 常用的选项包括-c, -d, -m, -g, -G, -s, -u以及-o等,这些选项的意义与useradd命令中的选项一样,可以为用户指定新的资源值。
    • 另外,有些系统可以使用选项:-l 新用户名,这个选项指定一个新的账号,即将原来的用户名改为新的用户名。
  • 示例:usermod -s /bin/ksh -d /home/z –g developer sam
    • 此命令将用户sam的登录Shell修改为ksh,主目录改为/home/z,用户组改为developer。
用户口令的管理
  • 用户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用户口令的管理。用户账号刚创建时没有口令,但是被系统锁定,无法使用,必须为其指定口令后才可以使用,即使是指定空口令。
  • 指定和修改用户口令的Shell命令是passwd。超级用户可以为自己和其他用户指定口令,普通用户只能用它修改自己的口令。命令的格式为:passwd 选项 用户名
  • 可使用的选项:
    • -l 锁定口令,即禁用账号。
    • -u 口令解锁。
    • -d 使账号无口令。
    • -f 强迫用户下次登录时修改口令。
    • 如果默认用户名,则修改当前用户的口令。

用户组的管理

  • 每个用户都有一个用户组,系统可以对一个用户组中的所有用户进行集中管理。不同Linux 系统对用户组的规定有所不同,如Linux下的用户属于与它同名的用户组,这个用户组在创建用户时同时创建。
  • 用户组的管理涉及用户组的添加、删除和修改。组的增加、删除和修改实际上就是对/etc/group文件的更新。
增加新的用户组
  • 格式:groupadd 选项 用户组
    • 可以使用的选项有:
      • -g GID 指定新用户组的组标识号(GID)。
      • -o 一般与-g选项同时使用,表示新用户组的GID可以与系统已有用户组的GID相同。
    • 默认新组的组标识号是在当前已有的最大组标识号的基础上加1
  • 示例:groupadd -g 101 group2
    • 此命令向系统中增加了一个新组group2,同时指定新组的组标识号是101。
删除一个已有的用户组
  • 格式:groupdel 用户组
修改用户组的属性
  • 格式:groupmod 选项 用户组
    • 常用的选项有:
      • -g GID 为用户组指定新的组标识号。
      • -o 与-g选项同时使用,用户组的新GID可以与系统已有用户组的GID相同。
      • -n新用户组 将用户组的名字改为新名字
  • 示例: groupmod –g 10000 -n group3 group2
    • 此命令将组group2的标识号改为10000,组名修改为group3。
切换当前用户组
  • 如果一个用户同时属于多个用户组,那么用户可以在用户组之间切换,以便具有其他用户组的权限
  • 用户可以在登录后,使用命令newgrp切换到其他用户组,这个命令的参数就是目的用户组。例如:newgrp root
    • 这条命令将当前用户切换到root用户组,前提条件是root用户组确实是该用户的主组或附加组。类似于用户账号的管理,用户组的管理也可以通过集成的系统管理工具来完成。

与用户账号相关的系统文件

  • 完成用户管理的工作有许多种方法,但是每一种方法实际上都是对有关的系统文件进行修改。
  • 与用户和用户组相关的信息都存放在一些系统文件中,这些文件包括/etc/passwd, /etc/shadow, /etc/group等。

/etc/passwd文件是用户管理工作涉及的最重要的一个文件。

  • Linux系统中的每个用户都在/etc/passwd文件中有一个对应的记录行,它记录了这个用户的一些基本属性。

    这个文件对所有用户都是可读的

    # cat /etc/passwd
    
    root:x:0:0:Superuser:/:
    daemon:x:1:1:System daemons:/etc:
    bin:x:2:2:Owner of system commands:/bin:
    sys:x:3:3:Owner of system files:/usr/sys:
    adm:x:4:4:System accounting:/usr/adm:
    uucp:x:5:5:UUCP administrator:/usr/lib/uucp:
    auth:x:7:21:Authentication administrator:/tcb/files/auth:
    cron:x:9:16:Cron daemon:/usr/spool/cron:
    listen:x:37:4:Network daemon:/usr/net/nls:
    lp:x:71:18:Printer administrator:/usr/spool/lp:
    sam:x:200:50:Sam san:/home/sam:/bin/sh
    
  • /etc/passwd中一行记录对应着一个用户,每行记录又被冒号(:)分隔为7个字段,其格式和具体含义为:用户名:口令:用户标识号:组标识号:注释性描述:主目录:登录Shell

  • 详解:

    1)”用户名”是代表用户账号的字符串。

    通常长度不超过8个字符,并且由大小写字母和/或数字组成。登录名中不能有冒号(

版权声明:本文为pstar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pstar/p/13399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