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常见应用场景。

如果还不清楚Redis常用操作指令请访问 Redis入门,或者访问 文档网站

一、String 场景

  • 计数功能:例如掘金文章点击数量,阅读数量。
  • 集群环境下的session共享。

二、Hash 场景

各种 商城购物车 (淘宝,京东。。)

设计思路

  1. 购物车绑定了 userId
  2. 商品id作为feild,商品数量作为value。

模拟过程

// 初始化购物车数据
hmset userId:1 prod:1 1 prod:2 3 prod:3 4

// 增加商品 prod:1 购买数量为2件时
hincrby userId:1  prod:1 1

// 减少商品 prod:2 数量为1件时
hincrby userId:1 prod:2 -2

// 删除商品 prod:1 时
hdel userId:1 prod:1

// 统计商品数
hlen userId:1

三、List 场景

微信公众号订阅消息

设计思路

公众号发布消息时,向订阅本公众号的用户(mess:1)推送(将订阅消息id通过lpush放入用户的list中),模拟过程。

模拟过程

// 推送消息
lpush mess:1 999
lpush mess:1 1000
lpush mess:1 1010

// 查看消息,返回结果1010 1000 999
lrange mess:1 0 -1

四、Set 场景

限时抽奖活动:例如微信有个活动,活动id为2,如何基于Redis设计实现。

设计思路

用户点击立即参与后,将用户id保存到活动id的集合中,利用Set集合的元素唯一性可查看参加用户、参加用户数量等等。

模拟过程

// 用户user:1 user:2 user:3参加抽奖活动act:888
sadd act:888 user:1 user:2 user:3

// 模拟一次性随机抽奖1名
srandmember act:888

// 模拟两次抽奖,两次抽奖不重复,使用spop命令,抽取中的用户会从set中移除
spop act:888
spop act:888

好友关系:共同关注,我关注的人也关注了他,我可能认识的人

注: 如果数据量大的情况下使用大数据分析

设计思路:两个集合取交集

模拟过程

// 三个用户关注的人
sadd user:1 zhangsan lisi wangwu
sadd user:2 zhangsan liliu wanger wangwu
sadd user:3 list wangwu liliu

// user:1和user:2共同关注的人,取交集,返回zhangsan wangwu
sinter user:1 user:2

五、zSet 场景

各种榜单

例如百度新闻排名

设计思路

将新闻id作为member,点击次数设置为score,每点击一次score+1,当然,为了每日榜单,member在设计时可以加上后缀用于日期区分,例如news:20191216、news:20191217 。

模拟过程

// 增加热点新闻
zadd topic:20191216 100 new:1 200 new:2 150 new:3 500 new:4

// new:1点击了120次,点击数变为220
zincrby topic:20191216 120 new:1

// 查看今日排行前3名,返回 new:4 500 new:1 220 new:2 200
zrevrange topic:20191216 0 2 withscores

zadd topic:20191217 110 new:1 200 new:2 150 new:3 100 new:4
zadd topic:20191218 110 new:5 200 new:2 150 new:6 100 new:7
// 合并三日的数据
zunionstore topic:3day 3 topic:20191216 topic:20191217 topic:201912168
// 查看近三日排行榜前三名,返回new:4 600 new:2 600 new:1 330
zrevrange topic:3day 0 2 withscores

都读到这里了,来个 点赞、评论、关注、收藏 吧!

文章作者:IT王小二
首发地址:https://www.itwxe.com/posts/234ceb73/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遵循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 进行许可,转载请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作者与原文链接。

版权声明:本文为itwxe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itwxe/p/14861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