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内容

1.IP地址分类
1.介绍
2.IP分类
2.子网划分
1.概念介绍
2.划分原理
3.根据网络地址和掩码计算
4.C类网络子网划分

一、IP地址分类

1、介绍

IP地址是指互联网协议地址(英语: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又译为网际协议地址),是IP Address的缩写。IP地址是IP协议提供的一种统一的地址格式,它为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网络和每一台主机分配一个逻辑地址,以此来屏蔽物理地址的差异
IP地址是一种在Internet上的给主机编址的方式,也称为网络协议地址。常见的IP地址,分为IPv4与IPv6两大类。IPV4就是有4段数字,每一段最大不超过255。由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IP位址的需求量愈来愈大,使得IP位址的发放愈趋严格,各项资料显示全球IPv4位址可能在2005至2010年间全部发完(实际情况是在2011年2月3日IPv4位地址分配完毕)。地址空间的不足必将妨碍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扩大地址空间,拟通过IPv6重新定义地址空间。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在IPv6的设计过程中除了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地址短缺问题以外,还考虑了在IPv4中解决不好的其它问题。
IP地址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共有2^32个IP地址),通常被分割为4段“8位二进制数”(也就是4个字节),转换成用十进制数字表示,每段数字范围为0~255,段与段之间用句点隔开。例如159.226.1.1。IP地址可以视为网络标识号码与主机标识号码两部分,因此IP地址可分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网络地址,另一部分为主机地址。IP地址分为5类A、B、C、D、E,它们适用的类型分别为:大型网络、中型网络、小型网络、多目地址、备用。常用的是B和C两类。

2、IP分类

最初设计互联网络时,为了便于寻址以及层次化构造网络,每个IP地址包括两个标识码(ID),即网络ID和主机ID。同一个物理网络上的所有主机都使用同一个网络ID,网络上的一个主机(包括网络上工作站,服务器和路由器等)有一个主机ID与其对应。Internet委员会定义了5种IP地址类型以适合不同容量的网络,即A类~E类。

其中A、B、C3类(如下表格)由InternetNIC在全球范围内统一分配,D、E类为特殊地址。

(1) A类IP地址

一个A类IP地址是指,在IP地址的四段号码中,第一段号码为网络号码,剩下的三段号码为本地计算机的号码。如果用二进制表示IP地址的话,A类IP地址就由1字节的网络地址和3字节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0”。A类IP地址中网络的标识长度为8位,主机标识的长度为24位,A类网络地址数量较少,有126个网络,每个网络可以容纳主机数达1600多万台。
A类IP地址 地址范围1.0.0.0到127.255.255.255(二进制表示为:00000001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 01111110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最后一个是广播地址。A类IP地址的子网掩码为255.0.0.0,每个网络支持的最大主机数为256的3次方-2=16777214台。

上边计算减去2的原因是:每一个字节都为0的地址(0.0.0.0)对应于当前主机;IP地址中的每一个字节都为1的IP地址(255.255.255.255)是当前子网的广播地址;

(2) B类IP地址

一个B类IP地址是指,在IP地址的四段号码中,前两段号码为网络号码。如果用二进制表示IP地址的话,B类IP地址就由2字节的网络地址和2字节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10”。B类IP地址中网络的标识长度为16位,主机标识的长度为16位,B类网络地址适用于中等规模的网络,有16384个网络,每个网络所能容纳的计算机数为6万多台。
B类IP地址地址范围128.0.0.0-191.255.255.255(二进制表示为:1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10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最后一个是广播地址。B类IP地址的子网掩码为255.255.0.0,每个网络支持的最大主机数为256的2次方-2=65534台。

(3) C类IP地址

一个C类IP地址是指,在IP地址的四段号码中,前三段号码为网络号码,剩下的一段号码为本地计算机的号码。如果用二进制表示IP地址的话,C类IP地址就由3字节的网络地址和1字节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110”。C类IP地址中网络的标识长度为24位,主机标识的长度为8位,C类网络地址数量较多,有209万余个网络。适用于小规模的局域网络,每个网络最多只能包含254台计算机。
C类IP地址范围192.0.0.0-223.255.255.255(二进制表示为: 11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 110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C类IP地址的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每个网络支持的最大主机数为256-2=254台。

(4) D类IP地址

D类IP地址在历史上被叫做多播地址(multicast address),即组播地址。在以太网中,多播地址命名了一组应该在这个网络中应用接收到一个分组的站点。多播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1110”,范围从224.0.0.0到239.255.255.255。

(5) 特殊的网址

  • 每一个字节都为0的地址(“0.0.0.0”)对应于当前主机;
  • IP地址中的每一个字节都为1的IP地址(“255.255.255.255”)是当前子网的广播地址;
  • IP地址中凡是以“11110”开头的E类IP地址都保留用于将来和实验使用。
  • IP地址中不能以十进制“127”作为开头,该类地址中数字127.0.0.1到127.255.255.255用于回路测试,如:127.0.0.1可以代表本机IP地址,用“http://127.0.0.1”就可以测试本机中配置的Web服务器。
  • 网络ID的第一个8位组也不能全置为“0”,全“0”表示本地网络。

二、子网划分

1、概念介绍

子网掩码(subnet mask)又叫网络掩码、地址掩码、子网络遮罩,它是一种用来指明一个IP地址的哪些位标识的是主机所在的子网,以及哪些位标识的是主机的位掩码。子网掩码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结合IP地址一起使用。子网掩码只有一个作用,就是将某个IP地址划分网络地址主机地址两部分。

IP子网划分实际上就是设计子网掩码的过程

2、划分原理

子网的划分,实际上就是设计子网掩码的过程。子网掩码主要是用来区分IP地址中的网络ID主机ID,它用来屏蔽IP地址的一部分,从IP地址中分离出网络ID和主机ID。子网掩码是由4个十进制数组成的数值”中间用”.”分隔,如255.255.255.0。若将它写成二进制的形式为: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其中为”1″的位分离出网络ID,为”0″的位分离出主机ID,也就是通过将IP地址与子网掩码进行逻辑操作,得出网络号。

例如,假设IP地址为192.160.4.1,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则网络ID为192.160.4.0,主机ID为0.0.0.1。计算机网络ID的不同,则说明他们不在同一个物理子网内,需通过路由器转发才能进行数据交换。

每类地址具有默认的子网掩码:对于A类为255.0.0.0,对于B类为255.255.0.0,对于C类为255.255.255.0。除了使用上述的表示方法之外,还有使用子网掩码中”1″的位数来表示的,在默认情况下,A类地址为8位,B类地址为16位,C类地址为24位。例如,A类的某个地址为 12.10.10.3/8,这里的最后一个”8″说明该地址的子网掩码为8位,而199.42.26.0/28表示网络199.42.26.0的子网掩码位数有28位。

子网划分是通过借用ip地址的若干位主机位来充当子网地址,从而将原来的网络分为若干个彼此隔离的子网,如下图所示:。

3、根据网络地址和掩码计算

一个主机的IP地址是202.112.14.137,掩码是255.255.255.224,要求计算这个主机所在网络的网络地址和广播地址。

(1) 根据子网掩码可以分割网络号+主机号

255.255.255.224 转二进制: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00000
网络号有27位,主机号有5位

(2) 计算网络地址

网络地址就是:把IP地址转成二进制和子网掩码进行与运算
11001010 01110000 00001110 10001001    #IP地址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00000    #子网掩码

------------------------------------------------------
11001010 01110000 00001110 10000000    #网络地址
#即:202.112.14.128

(3) 计算广播地址

广播地址:网络地址的主机位全部变成1 ,10011111 即159 即:202.112.14.159

(4) 计算主机数

主机号有5位,那么这个地址中,就只能有25−2=3025−2=30个主机。因为其中主机位全0作为网络地址,全1作为广播地址。

(5) 根据每个网络的主机数量进行子网地址的规划和计算子网掩码

这也可按上述原则进行计算。
比如一个子网有10台主机,那么对于这个子网需要的IP地址是 10+1+1+1=13
注意:加的第一个1是指这个网络连接时所需的网关地址,接着的两个1分别是指网络地址和广播地址。
因为13小于16(16等于2的4次方),所以主机位为4位。而 256-16=240 所以该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40。
如果一个子网有14台主机,不少人常犯的错误是:依然分配具有16个地址空间的子网,而忘记了给网关分配地址。这样就错误了,因为: 14+1+1+1=17 17大于16,所以我们只能分配具有32个地址(32等于2的5次方)空间的子网。
这时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24

4、C类网络子网划分

(1) 子网划分步骤

  • 确定要划分的子网数以及每个子网的主机数
  • 求出子网数目对应的二进制的位数N及主机数目对应的二进制数的位数M
  • 对该ip地址的原子网掩码,将其主机地址部分的前N位置1(其余全部置0)或后M位置0(其余全置1)即得出该ip地址划分子网后的子网掩码

(2) 子网划分案例

给C类网络211.168.10.0划分5个子网。
  • 2^2-2 < 5 < 2^3-2所以需要借用3位主机号作为网络号(减2是因为要保留子网0和广播子网),主机号位数为8-3=5;
  • 子网掩码在默认255.255.255.0的基础上向右借了3位,2^7+2^6+2^5 = 224,所以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24;
  • 主机号位数为5,每个子网可容纳2^5-2 = 30台主机。

计算子网数是否需要减2?RFC规定子网数全0或全1不可用,即子网数应减2。但由于IP地址严重不足,现在的网络设备基本都支持子网数全0或全1(VLSM),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子网数不必减2.

(3) 子网划分注意事项

  • 在子网划分时不仅需要考虑目前需要,还应该了解将来需要多少子网和主机。子网掩码使用较多的主机位,可以得到更多子网,节约了ip地址资源,若将来需要更多的子网时,不用再重新分配ip地址,但每个子网的主机数量有限;反之,子网掩码使用较少的主机位,每个子网的主机数允许有更大的增长,但可用子网数有限。
  • 一般来说,一个网络中的节点数太多,网络会因为广播通信而饱和,所以网络中的主机数量的增长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将更多的主机位用于子网位。

参考:

https://blog.csdn.net/gatieme/article/details/50989257
https://www.cnblogs.com/linhaifeng/articles/595148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hq-blog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hq-blog/archive/2004/01/13/9030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