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TV(1920x1080)码率和视频质量关系的研究
Hans Hoffmann等人在论文《Studies on the Bit Rate Requirements for a HDTV Format With 1920 x 1080 pixel Resolution, Progressive Scanning at 50 Hz Frame Rate Targeting Large Flat Panel Displays》中,研究了HDTV的码率和视频质量之间的关系。在此记录一下论文的内容。
注:论文题目翻译过来意思是《基于大型平板显示器的HDTV格式视频(分辨率为1920×1080,逐行扫描,帧率为50Hz)的码率的要求的研究》
本文用到的视频序列格式的说明:
主观评价实验室环境如下图所示:
显示器的设置如下表所示(显示器选项也真不少啊)。
使用PLUGE信号测量峰值亮度的结果如下所示。
全屏幕的亮度测量测量结果如下表所示。一共取了5种信号:白,黑,红,绿,蓝。
上图的详细数据如下表所示。
对比度测试
显示器的对比度测试如下图所示。取了屏幕上的5块区域,中间1块是白色的,其他的是黑色的,测量这5块区域的亮度。
测试图像分辨率为1920×1080。每一块区域大小为200×200。黑色的RGB系数是(0, 0, 0),白色的系数是 (255, 255, 255) ,灰色的系数(127,127,127)。
测试的结果如下所示。白色区域是Lw。对于黑色区域:左=1,上=2,右=3,下=4.
亮度测量设备使用美能达色彩亮度计CS100的结果:
亮度测量设备使用Thoma TMF6的结果:
均匀性测试 :
显示器的黑,白,彩色的均匀性测试如下图所示。取了显示器上不同位置的9个点。
测量设备使用美能达色彩亮度计CS100。
测试的结果如下图所示(在此仅列出一部分数据,数据量太大占篇幅)。
数字灰度取值(0-255)和实际亮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测试数据如下表所示(注:每个数字灰度值测了5遍)。
可以将该表的数据转化为下图。
横坐标是数字取值,取值范围从0-255,即RGB取值从(0,0,0),(1,1,1),(3,3,3)…至(255,255,255)。
纵坐标是实测的亮度值。可见实际上这两者之间不是严格的线性关系。
主观评价的座位
一共有6个,分为2排,距离分别是显示器高度的3倍和4倍。
实验系统
结构如下图所示。视频服务器通过DVI将视频信号输送到显示器。有一台计算机用于控制视频服务器。
实验中使用了双刺激损伤标度(The Double Stimulus Impairment Scale ,DSIS)主观质量评价的方法,如下图所示。也就是一段参考序列,一段损伤序列,不再细说方法。
参考:视频主观质量评价方法
测试序列Crowd Run的截图(这个序列使用的还真是挺广泛的)
首先来看一下主观评价的试验结果:
从实验结果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观看距离比较近(3H)的主观质量要差于观看距离比较远(4H)的主观质量
2.随着码率的下降,视频的质量逐渐下降
3.同等码率下1080i/25的主观质量要低于1080p/50(这个结果是比较惊人的,造成这种结果可能有多种原因:显示器,编码器等等)
4.1080i/25随着码率的下降,主观质量下降明显更快。
5.1080p/50和720p/50随着码率的下降,主管质量下降的趋势比较雷同。
参与测试的序列的复杂度如下表所示。从上到下复杂度依次递减。
下表所示式编码器设置的参数。编码器为JVT9.0。实验选择了3个QP值:20,27,35,编码三个档次的视频(对应”极好”,”好”,”一般”)。
实验步骤如下图所示。很清晰,不再多说。
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极好”,”好”,”一般”分别画在95,75,55的质量分数的位置。纵坐标为相对节约的码率。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条浅蓝色的线(sample saving),意思是说在不经过压缩编码的情况下,数据量相对于1080/p50节约了多少(其实就是单位时间里像素数相对于1080p/50少了多少)。
可以看出来,视频质量越高,相对节约的码率就越大。
单看1080i/50,效果不甚理想,因为他在任何视频质量下基本上都没有超过sample saving。
剩下这几种格式的效果都在预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