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从小就喜欢追求考试技巧,喜欢“走捷径”,当年高考前听某位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直以来非常推崇,大意是这样的:“考试象一场拳击比赛,两个实力相当的拳手,谁也不能击倒谁,比的是意志,最终靠技巧、靠细节、靠点数取胜……”。我认为,同样是在职的考生,谁能有足够的时间?谁能有多少精力?如果大家都用一周时间复习,技巧就占了很大的作用。

写作提纲

一、破解

二、系分上午考试

三、系分下午一考试

四、系分下午二考试

五、选择复习资料

六、“功夫在诗外”

七、如何猜题

八、如何练笔热身

九、考试前两天准备

十、考场指南

十一、后记

十二、经验回顾

一、破解

虽然号称是目前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考试的最高级别,但以前系统分析员考试被称之为水平考试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考试难,通过的人少,培训教材少,而且没有什么用处――大家一直只能用“系统分析员考试合格可以做为评聘高级工程师的条件之一”来安慰自己,实际上对求职还是职称评定几乎没有什么用处。

“系统分析员”水平考试在2004年作了较大改革,其中一条就是“高级工程师资格证书”,这也是我为什么在2000年通过后于2004年再次参加考试的原因之一,虽然我早已改行很少开发编程了。 ―― 除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想再收集一张国家颁发的高工资格证书。

具体来分析系分考试,系分考试是对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知识水平的考核。通过本级考试的合格人员具有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能指导高级程序员工作。考试考核范围包括: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软件知识、硬件知识、计算机应用的综合知识。试题形式有选择、叙述、论文三种,相应的在时间上安排为三场考试,分别为:上午一:基础知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下午一:分析设计,考试时间为90分钟;下午二:专题论文,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每场考试满分为75分,每场得分均要通过分数线,一般分数线均为45分。

系统分析员难度较大,通过率很低。我所在的江苏某地级市考区,在2000年我通过前十年内没有人考过(5555)。当时大家都认为很难,普遍认为第三场的论文写作最难,参加考试的人也少。虽然每一场考试都不该轻视的,但说实在话,笔者认为系统分析员并不象想象的那么难,至少对我来说,可能比通过高程还轻松一些。本人有幸每考必过,回想起来比起中考、高考的准备经历要轻松多了,毕竟通不过也不损失什么。

本文是在归纳别人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自己的亲身体验,就如何应试、如何适应考试谈了几个方面,主要面向象我这样有工作经验但无暇复习的在职考生,希望对有意应考者有所帮助。当然,从大的方面来说,准备考试应做的最根本的准备工作是不断学习实践,增强自身的知识能力。如何适应考试,以及一些技巧只能是本人的一些经验之谈,严格追究起来,甚至有片面强调技巧、“反考试”、“破解考试”的嫌疑(汗!还是用笔名苏酩来发表本文吧),而且也不一定人人适用。

本人从小就喜欢追求考试技巧,喜欢“走捷径”,当年高考前听某位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直以来非常推崇,大意是这样的:“考试象一场拳击比赛,两个实力相当的拳手,谁也不能击倒谁,比的是意志,最终靠技巧、靠细节、靠点数取胜……”。我认为,同样是在职的考生,谁能有足够的时间?谁能有多少精力?如果大家都用一周时间复习,技巧就占了很大的作用。

选看什么教材?――不是什么书都要看的,工作!家庭!就算你家里有个贤妻良母,你有那么多时间吗?而且,光看书就够了吗?

复习到什么程度?――比基础知识,比记忆能力,你肯定不如在校大学生。复习,其实知道大概,理清知识点就够了。就象编制一张网,把知识点组织成体系,不必太密,够网住考试这条大鱼就可以了!

如何跟踪新技术?――平时你很少有机会仔细地跟踪一下新技术,无论是了解点什么时髦的名词,还是系统地学点什么,对今后的工作都是有帮助的。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参加考试能促使我们有动力、有系统地学习和提高,也许我们应该每年去考一次(变态!)。那么,到何处去找新知识呢?

如何体现优势?――作为在职人员,你应该做了不少项目,无论是作为主持者还是作为参与者,你思考过没有?你想过如何表现出来没有?尤其是如何在写论文的短短的时间里表现出来!

…… ……

还有许多经验之谈,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尽管是一家之言,可能会招来批评非议,但还是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下面,苏酩就开始慢慢“破解”。

二、系分上午考试

系统分析员上午考试,应该是三场中最容易通过的。如果在这场上也有较大困难,那么建议要多花点功夫或者做长期打算了。除了少量的数学题目,个人感觉试题难度比高程还低,因为它不会在许多细节上纠缠不清。本人一直认为――“不会在细节上纠缠不清”是系分考试的特征,也是复习的指导思想。毕竟,系统分析员和编程人员是有区别的,日常工作中更多地是考虑宏观的方面。因此,像排序算法等在高程考试要好好掌握的内容,在这一阶段,就不必花太多时间,只要知道就可以了。 如果你刚从学校毕业,或者高程在50分以上的,那么困难应该很小。本人历次考试都在60分以上,实际上除了第一次高程复习整理了一番外,历次复习时间都在3天以内。所以,如果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不错,也不要在这一场上花太多工夫。

如果你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忘记得差不多了(都还给老师了?),多加复习,系分及格应该也不太费劲。因为这些毕竟是死的题目和知识点,没有太多的技巧、经验和能力要求。

虽然如此,但系分上午考试还是要认真对待的。上午题目的特点是知识点分布得广,但是都不太深,知道大概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哪部分不复习,说不定考到了,一点也不知道也不行。而且,作为搞IT的,如果某方面软硬件知识一点也不知道,说明你的知识结构很有点问题,考试吃亏也是必然的了。所以,知识结构的完善是必须的,这不仅是为了应试,对工作的潜移默化和帮助作用也是明显的。

总之,复习只要知道大概,理清知识点就够了。形象一点说就是编制一张“知识网”,把知识点组织成体系,不必太密,够网住考试这条大鱼就可以了!那么这张网该怎么编织呢?针对考试大纲的要求来编就可以了。教材选用高程上午题的教材就可以了,现在系分的教材良莠不齐,有些教材故弄玄虚,你看了半天,可能也考不到什么内容。而且如果之前你考过高程,选用高程的教材复习起来也熟悉、方便一些。

至于编制出来的“知识网”的内容,由于篇幅关系,就不一一赘述了,而且我也没有精力把十来页手写的笔记打字传上来。我的经验是,复习高程的教材,像以前的一本软考《程序设计》教材就足够了,由于不要考编程,你复习起来相对比高程还容易一些。当然,要补充一些知识,建议看一本较新的、质量较高的软件工程教材,简要地看一看。毕竟,这是作为系统分析员最应该提升的部分。剩下来,还需要补充一些新的计算机知识,这些在第六章“功夫在诗外”会详细描述。先简单举一例:

《软件工程》教材中存储系统部分就RAID仅讲到了0-5级,作为跟踪新技术要求,你可能在工作中会接触到RAID 0+1,RAID 1+0,RAID 10,HOT SPARE,SAN等各种概念,那么,这次复习整理就是你有系统地掌握这一知识点的机会。

怎么学习就不需要我废话了吧――不要指望教材能有多新――上网去搜索吧。无论对考试还是工作,了解透彻一点总是好的。同样的,再举几个知识点,防火墙、SCSI、中间件、Web Service……除了复习一下教材上的,你是不是还需要了解些什么呢?

像我们学理工的,掌握这些东西不需要背书的,而且你理解了以后想忘也忘不了,你只要在你组织的“知识网”上再加上几个标题就可以了。这样,你也多了解了一些东西,虽然不太深入,但是无论是对于考试还是工作都够了,何乐而不为呢。 下面来讲一下答题技巧,由于是选择题的题型,运气和感觉也占了很大的比例。以前选择题是15大题,75小题,所以经常出现为凑5个题目而出现极其简单(――弱智)的题目,近年转变为不固定空数,容量和难度有所增大,送分题相对少了。但无论这样,答选择题的应试技巧还是可用的,像排除法、代入法,下面会详细描述一下答题的技巧。

以大家都头疼的数学题为例,本人的靠技巧甚至是投机取巧讨了很大的便宜(以下数学老师勿看,气死后果自负)。数学考的内容近年多变,有些内容据说不再考了,有些以前考的不多的内容现在考了,如果认真复习起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负担还是蛮重的,而且复习计划安排上也是因小失大。

具体的大家仔细分析,有针对性的复习。复习还是只要知道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行了。下面实际如何操作就看大家的创造性了,各显神通吧。当然这是基于你有一点了解的基础上,例如:

――积分不会做?求导数总该知道一点吧,先排除两个,剩余的把答案代入求导就可以了。

――求导也不会?那么,画个简单的函数图,取0、1两点估算一下面积,把答案代入验算一下。

――函数图也不会画?晕!你能排除就排除几个,然后就跟着感觉走吧,不至于运气太差吧。

总之,如果某方面数学你复习的困难,就针对历年题型,参考上述“歪招”,自己归纳一点“捷径”吧。

再说说英语,只要不是太差,应该不难。只是要注意一点,把文章当作计算机技术文章来读,只要后面第六章“功夫在诗外”所说的复习到位,英语文章都应该是你熟悉的技术。近年考的都是对技术的了解程度,答题的时候,要读懂文章的技术内容,选择你认为最合适的技术类词汇,千万不要把题目当作英语词法、语法题来做。

最后再说一点,近年出版的书、网上的资料都比较多了,注意收集一下,多看看高程、系分以前的上午试题和解答分析。历年试题都有一些重复的知识点,接触一下有好处,也熟悉一下出题的路数。此外,看看分析的内容有助于强化记忆,等你的“知识网”编织好后稍稍看看,强化一下记忆就可以了,从记忆的角度来说,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接触同一个知识点有助于强化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为runfeng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runfeng/archive/2005/04/30/148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