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roC Ice框架介绍
概述
Ice是一个开源的综合性RPC框架,以高性能和原生支持微服务的架构而著称。提供了很多可以直接使用的组件,如注册中心IceGrid,部署工具IcePatch2,防火墙穿透Glacier2,发布订阅服务IceStorm等。这样的好处就是降低了学习成本和基于中间件的二次开发工作量。同时弊端也很明显就是生态比较封闭,缺乏像Spring Cloud那样全面的技术栈,如服务网关,链路追踪等,因此替换引入组件成本会比较高。
在国内开源社区和技术论坛的讨论很少见,资料也比较少,基本参考就是官方英文技术文档和源码。有人可能头已经大了,话说看官方技术文档和阅读源码不也是程序猿应该修炼的基本功嘛,英文不行只能边看边学了。
以下是Ice框架的特点:
- 可压缩,高效的二进制协议
- 支持同步,异步调用和多种通信协议,如TCP,UDP,WebSockets,Buletooth;
- 支持多语言实现,如C++,C#,Java,Python等,和跨操作系统,跨平台部署;
- 支持基于原生的SSL/TLS的安全加密通信;
- 支持自动的服务发现;
- 支持面向对象编程模型;
架构
重要抽象概念
Ice有很多抽象概念和术语,基本上这些概念都是继承现有的概念,新增加的抽象很少。所以学习其他RPC架构的同学很容易理解这些概念。
客户端服务端(Client and Server)
客户端和服务端都是相对,可以转换的;
在一次请求交互中,发请求一方为客户端,处理请求的一方为服务端,同时服务端也能是请求的发起方,这时它充当的角色就是客户端。
Ice对象(Ice Object)
这里的Ice对象是特指提供接口服务的对象,而不是我们面向对象编程时的泛指对象。
它有几个特征:
- 一个Ice对象可能有多个接口类(interface),一个接口类可能包含一系列操作(operation)即函数。
- 一个Ice对象应该有全局唯一的标识。
对象适配器(Object Adaptor)
可以看做一个Ice对象集合,维护对象ID与对象的映射关系。
代理(Proxies)
是Ice对象在客户端本地的代理,包含向下调用接口和服务地址信息,客户端通过调用接口将请求发送到指定服务端的Ice对象。
一般代理信息以“对象ID:服务地址”的形式表示,其中服务地址是以协议+地址+端口表示。如
SimplePrinter:default -p 10000
上面这种固定ip端口的形式,又称为直接代理(Direct Proxies)。
还有一种间接代理(Indirect Proxies)是通过定位服务来获取服务的路由信息。定位服务类似于DNS的域名服务,间接代理的代理信息就相当于URL。
间接代理有两种形式,对象ID或者对象适配器ID;这种通过对象ID就可以访问的对象又称为众所周知的对象(well-known object)。
SimplePrinter
SimplePrinter@PrinterAdapter
服务者(Servants)
服务端的人工实现的实际服务对象
复制(Replication)
Ice的复制就是将对象适配器(Object Adaptor)与多个地址关联。就是同个服务在多个机器上运行着实例,以避免单机故障。
客户端的代理支持复制的格式,一个对象ID对应多个连接端点。如下
SimplePrinter:tcp -h server1 -p 10001:tcp -h server2 -p 10002
复制组(Replica Groups)
上面基于直接代理的复制,缺点很明显,对象到服务端点的映射关系是固定。Ice支持一种更有用的复制形式–复制组。
复制组可以看做是一个有动态复制功能的适配器集合。动态复制的能力来自于定位服务,因为定位服务提供了复制组与路由的动态映射关系查询。
复制组有唯一的标识符,由一系列对象适配器组成,一个对象适配器最多属于一个复制组。当一个复制组创建之后,它的标识符可以用来替换间接代理中的适配器标识符。
例如一个标识符为PrinterAdapters的复制组用在代理中:
SimplePrinter@PrinterAdapters
至多一次语义(At-Most-Once Semantics)
就是说一个请求操作至多被执行一次,如果请求传递失败,将会抛一个异常,而不会去重试。只有确认失败了,才会重试。
这个语义对于不是幂等性的操作是安全的,比如++i,操作一次和操作两次得到结果是不一样的。
同步方法调用
调用RPC时,线程被挂起,直到结果返回。
异步方法调用(AMI)
调用RPC时,立即返回,线程可以处理其他工作,等结果返回时会通知该线程
异步方法处理
相当于服务端的AMI,这个请求可能不会被立即处理。适用于需要等待数据,耗时较长的调用过程。
单向调用
就是没有出参的RPC,调用方不需要知道执行的结果。
描述性语言Slice
这是专门为ICE提供的描述性语言,主要是为了定义接口,数据类型。使客户端服务端的开发独立于语言,
可以通过slice工具生成你想要使用的语言,如C++,C#,Java等,生成的这些代码使你只需要关注接口的实现,而不需要关注底层逻辑。
客户端和服务端的结构
Ice客户端和服务端的内部逻辑结构:
客户端和服务端程序是由应用代码、Ice库代码和由slice生成的代码构成的。
- Ice Core包含支撑通讯的运行时代码,对应用开发屏蔽了底层的网络通信,线程,数据编解码,以及很多网络相关的问题。Ice Core是以一系列库的形式提供给客户端,服务端使用。Ice Core的配置管理是通过Ice API来操作的。
- Proxy Code代理代码由slice定义产生,是服务端Ice对象的代理。它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为客户端应用提供向下调用接口,以请求消息的形式发给服务端,然后服务端调用相关联的接口;二是数据结构的编解码,以便于网络传输。
- Skeleton Code 骨架代码由slice定义产生,提供向上调用接口,允许Ice运行时将客户端请求传递到你实现的服务端代码。同时也包含了对参数的解码,返回结果合异常的编码。
环境部署
参考官方文档:https://doc.zeroc.com/ice/3.7/release-notes/using-the-linux-binary-distributions
HelloWord
以下简单demo是以c++11实现的。完成源码见:https://github.com/GodMonking/ice-demo/tree/main/simple
定义slice文件
slice文件命名必须以.ice结尾。如Printer.ice
module Demo { interface Printer { void printString(string s); } }
编译slice文件生成c++代码:
slice2cpp Printer.ice
服务端代码
#include <Ice/Ice.h> #include <Printer.h> using namespace std; using namespace Demo; class PrinterI : public Printer { public: virtual void printString(string s, const Ice::Current&) override; }; void PrinterI::printString(string s, const Ice::Current&) { cout << s << endl;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try { //初始化通信器 Ice::CommunicatorHolder ich(argc, argv); //根据名称、连接端点创建一个对象适配器 auto adapter = ich->createObjectAdapterWithEndpoints("SimplePrinterAdapter", "default -p 10000"); //创建一个servant对象,将其添加到对象适配器 auto servant = make_shared<PrinterI>(); adapter->add(servant, Ice::stringToIdentity("SimplePrinter")); //激活对象适配器,监听服务请求 adapter->activate(); ich->waitForShutdown(); } catch(const std::exception& e) { cerr << e.what() << endl; return 1; } return 0; }
由Printer.ice生成的Printer.h包含骨架代码(Skeleton Code),一个接口类包含一个纯虚接口如下,详细代码省略:
#include <Ice/Ice.h> #include <Printer.h> using namespace std; using namespace Demo; … namespace Demo { class Printer : public virtual Ice::Object { public: virtual void printString(std::string, const Ice::Current&) = 0; }; }
编译服务端代码:
c++ -I. -DICE_CPP11_MAPPING -c Printer.cpp Server.cpp c++ -o server Printer.o Server.o -lIce++11
客户端代码
#include <Ice/Ice.h> #include <Printer.h> #include <stdexcept> using namespace std; using namespace Demo;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try { //初始化通信器 Ice::CommunicatorHolder ich(argc, argv); //通过 “对象ID:对象适配器连接端点” 获取代理对象 auto base = ich->stringToProxy("SimplePrinter:default -p 10000"); //转类型校验是否合法 auto printer = Ice::checkedCast<PrinterPrx>(base); if(!printer) { throw std::runtime_error("Invalid proxy"); } //通过代理对象调用接口 printer->printString("Hello World!"); } catch(const std::exception& e) { cerr << e.what() << endl; return 1; } return 0; }
编译客户端代码:
c++ -I. -DICE_CPP11_MAPPING -c Printer.cpp Client.cpp c++ -o client Printer.o Client.o -lIce++11
运行程序
运行服务端程序:
./server
执行客户端程序:
./client
服务显示结果:
结尾
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了Ice框架的优缺点,架构组成以及一个简单Demo。后续文章会介绍几种服务部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