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de.js躬行记(9)——微前端实践
后台管理系统使用的是umi框架,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目前已经变成了一个巨石应用,越来越难维护,有必要对其进行拆分了。
计划是从市面上挑选一个成熟的微前端框架,首先选择的是 icestark,虽然文档中有说明umi框架的改造,但版本得是 3 以上。
而当前我们自己使用的版本是 1,差了整整两个版本。然后再去搜索,发现另一个微前端框架:qiankun,并且它有一个 umi插件。
但是又遇到了 umi版本的问题,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咨询umi改造微前端的问题,版本也是2。
本来是打算将老项目作为主应用,新项目作为微应用,但是现在因为版本的问题,难以实现。
那么现在第一步是将umi升级,版本3的变化有点大,所以稳一点,先升级到版本 2。
一、umi升级
在官方文档中,有专门一页讲如何升级的,这个用户体验非常好。
一个清单列的非常清楚,内容不多,让我信心大增。并且自己之前也曽依托 umi 2.0开源过一套系统。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升级遇到的阻力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大,但期间还是遇到了些难缠的问题,诸如页面空白,文件不存在等。
具体的改造其实就那么几步,升级和替换依赖库,更正路由配置,去除过时文件等。
改造好后,自己粗略的刷刷页面,没啥问题,然后就开心地发布到预发环境。但是在生成source map文件时,报内存栈溢出。
source map文件主要用于监控系统中的代码还原,在实际使用中用的比较少,那就先暂时关闭了。
不过在生产发布的时候,又会报没有source map文件,因为生产有个将文件搬移到指定位置的脚本,得把这个脚本也关闭。
二、Electron
公司管理后台有一个监控直播的页面,之前因为种种原因将页面嵌在一个Electron中,而在那名老伙离职后,就处于无人维护的状态。
近期对 umi 做了升级,在浏览器中可以正常访问,但是放到此软件中,就会变成空白,直觉告诉我JavaScript脚本报错了。
公司相关的人员还比较依赖此软件,不能访问会很影响他们的日常工作,所以得花时间解决掉这个问题。
在监控系统中选择runtime错误,可以看到下面的错误信息,但是这个错误还不够具体。
{ "type": "runtime", "lineno": 1, "colno": 2831631, "desc": "Uncaught TypeError: Cannot read property 'split' of undefined at https://xx.xx.me/umi.241e4aaf.js:1:2831631" }
于是找到了一个名为Debugtron的工具,可以调试Electron中的页面(如下所示),在这个调试器中就可以看到具体的错误以及出错代码的位置。
这段错误出现在一个加密算法库中,经过曲折的排查后,定位到业务逻辑中会引用crypto,一旦引用这个库就会报这个错误。
一开始判断的错误是由于函数中传入的process是undefined或没有version字段,而global.process是有值的,从而进入到该条分支中调用split()。不过在配置webpack参数后,并没有解决该问题。
然后想在本地的node_modules中找到那段代码,注释和打印变量,但总是无法生效。
接着通过查看react的错误debug,找到了一段逻辑业务代码,将那个文件注释掉,居然能访问了。
那是一段加密的逻辑,就用crypto-js替换crypto,但是两者的加密无法互通。
休息了一会儿,和同事聊了下这个问题,他说服务端已经采用crypto-js封装了一段加密,给了我灵感,那就将原先的加密替换掉。
全局搜索后发现只有一处引用了原先的加密逻辑,改造成本非常低,替换后,就能正常访问了。
三、@umijs/plugin-qiankun
在将 umi 升级到版本2.x后,就安装了 qiankun 插件,不过使用的版本是 1.7.0。
随后就是将原来的老项目配置为主应用,第一步是在 .umirc.js 中添加插件的声明。
export default { plugins: [ [ '@umijs/plugin-qiankun', { master: { // 注册子应用信息 apps: [ { name: 'app1', // 唯一 id entry: '//localhost:8001', // html entry base: '/app1', mountElementId: 'root-slave', // history: 'browser', }, // { // name: 'app2', // 唯一 id // entry: '//localhost:8002', // html entry // base: '/app2', // }, ], jsSandbox: true, // 是否启用 js 沙箱 }, } ] ], }
第二步是在主应用中添加 id=root-slave 的元素,我将其加在 layout/index.js 文件中。
<div id="root-slave"></div>
若没指明子应用的挂载点,那么会报错:
Application 'app1' died in status LOADING_SOURCE_CODE: Target container is not a DOM element
第三步是修改 document.ejs 中的根节点ID,不再是 root,而是 root-master。
<!-- <div id="root"></div> --> <div id="root-master"></div>
第四步就是改造子应用,我直接下载了 umi 3.X 版本,在package.json 添加 name字段,值为app1。并在.umirc.ts中添加 qiankun 的配置。
export default defineConfig({ routes: [ { path: '/', component: '@/pages/index' }, { path: '/index', component: '@/pages/index' }, ], qiankun: { slave: {}, }, });
访问主应用地址:http://localhost:8000/app1,就能在页面中渲染出子应用,图中红色部分就是子应用界面。
但是注意,该子应用的路径都是以 app1 开头,所以子应用中的路由如果是 /index的话,那么在主应用中的访问就是 http://localhost:8000/app1/index。
当路由不匹配时,页面就会出现未渲染的空白。至此,初步实现了微前端。
四、子应用
子应用使用的是umi 3.X,该版本默认将Ant Design升级到了4.X版本,4.X在使用上做了些调整。
在将通用模板组件和通用功能迁移到此框架中时,遇到了不少阻力。
1)废弃Form.create()
首先是对通用组件中的表单做修改,因为该版本的 Form 不再需要通过 Form.create() 创建上下文,因此 getFieldDecorator() 函数也不再需要,改成了直接写入 Form.Item。
// antd v3 const Demo = ({ form: { getFieldDecorator } }) => ( <Form> <Form.Item> {getFieldDecorator('username', { rules: [{ required: true }], })(<Input />)} </Form.Item> </Form> ); // antd v4 const Demo = () => ( <Form> <Form.Item name="username" rules={[{ required: true }]}> <Input /> </Form.Item> </Form> );
2)validateFields()返回值修改
然后 validateFields() 也不再支持回调,而是会返回 Promise 对象,因而可以通过 async/await 或者 then/catch 来执行对应的错误处理。
// antd v3 validateFields((err, value) => { if (!err) { // Do something with value } }); // antd v4 validateFields().then(values => { // Do something with value });
这两个是比较大的改造,基本都是围绕着它们做兼容。
3)ICON按需引入
之后是 ICON 图标引入的修正,新版本需要安装 @ant-design/icons,然后按需引入 ICON 组件。
import { CheckCircleOutlined, PlusOutlined } from '@ant-design/icons';
新版本的Ant Design组件的圆角采用的是 2px,而之前版本的圆角是 4px,所以新版本会看上去更加尖锐。
4)DvaJS的TypeScript改造
除了对组件的修改之外,还修改了@umijs/plugin-dva的相关文件,因为要符合 TypeScript 的语法,所以需要添加许多类型声明。
import { Effect, ImmerReducer, Reducer, Subscription } from 'umi'; export interface IndexModelState { name: string; } export interface IndexModelType { namespace: 'index'; state: IndexModelState; effects: { query: Effect; }; reducers: { save: Reducer<IndexModelState>; // 启用 immer 之后 // save: ImmerReducer<IndexModelState>; }; subscriptions: { setup: Subscription }; }
5)样式隔离
在将子应用嵌入到主应用后,发现子应用的样式影响了主应用中的部分样式,所以需要将他们两者隔离样式。
为子应用的ConfigProvider组件添加prefixCls属性,当然也可以在主应用中配置,但是主应用中涉及的页面众多,以防万一还是在子应用中配置比较保险。
<ConfigProvider locale={zhCN} prefixCls="ant-slave"> <App {...data} /> </ConfigProvider>
并且在.umirc.ts文件中修改Ant Design中的Less变量:@ant-prefix,若不与prefixCls对应,则整个页面将会没有样式。
theme: { '@ant-prefix': 'ant-slave', },
五、主应用发起两次请求
在具体使用时又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当切换菜单时,每个初始化的请求会发送两次(如下图所示),我这些请求都被封装在 history.listen的回调中。
subscriptions: { setup({ dispatch, history }) { history.listen((location) => { if (location.pathname === '/developer/config') { dispatch({ type: TEMPLATE_MODEL.QUERY, payload: { url: api.toolConfigQuery } }); } }); }, },
在网上搜索,看到很多人也遇到了这个问题,究其原因是 popstate 事件触发了两次。缘由是因为:
single-spa改写了window.history.pushState方法,在每次pushState的时候会主动dispatch一个popState事件,被history的checkDomListeners捕获,这样通过history.listen注册的监听函数都会被执行两次。
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就可以对症下药了,网上的一个issue说可以用 urlRerouteOnly 参数来控制调用 history.pushState 和 history.replaceState 时是否触发一个 popstate 事件。
说干就干,在.umirc.js中添加urlRerouteOnly参数,自动刷新页面后,什么也没有改变,依旧是两次,怎么配都不行。
[ '@umijs/plugin-qiankun', { master: { // 注册子应用信息 apps: [ { name: 'app1', // 唯一 id entry: '//localhost:8001', // html entry base: '/app1', mountElementId: 'root-slave', }, ], jsSandbox: true, // 是否启用 js 沙箱 urlRerouteOnly: true }, } ]
那就直接查看存在于 node_modules 的乾坤源码了(插件的源码没啥看头),使用的版本是 1.5.2,找到了调用single-spa的start()方法的函数,发现并没有传递我配置的参数。
import { registerApplication, start as startSingleSpa } from 'single-spa'; // opts参数包含urlRerouteOnly参数 export function start(opts) { if (opts === void 0) { opts = {}; } // 省略中间逻辑 startSingleSpa(); frameworkStartedDefer.resolve(); }
本来以为是因为 start() 函数中未传递urlRerouteOnly参数导致问题仍然存在,但是将参数手动的传入,问题并没有被排除。
那么接下来就得查看 single-spa 的源码了,我发现与网上给出的源码不太一样,原来我当前使用的版本是4.4.4(如下所示),而网上解决方案给出的是5.9.4。
window.history.pushState = function (state) { var result = originalPushState.apply(this, arguments); urlReroute(createPopStateEvent(state)); return result; };
在 5.9.3 中提供了 urlRerouteOnly 参数来控制是否触发 popstate 事件(如下所示),而旧版本是没有这个控制选项的。
window.history.pushState = patchedUpdateState( window.history.pushState, "pushState" ); function patchedUpdateState(updateState, methodName) { return function () { const urlBefore = window.location.href; const result = updateState.apply(this, arguments); const urlAfter = window.location.href; if (!urlRerouteOnly || urlBefore !== urlAfter) { if (isStarted()) { // fire an artificial popstate event once single-spa is started, // so that single-spa applications know about routing that // occurs in a different application window.dispatchEvent( createPopStateEvent(window.history.state, methodName) ); } else { // do not fire an artificial popstate event before single-spa is started, // since no single-spa applications need to know about routing events // outside of their own router. reroute([]); } } return result; }; }
至此又回到了原点,网上还有另一种临时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改造 react-router-dom/BrowserRouter,在构造函数中覆盖 history.listen,并加个路径判断。
若当前路径和上一个路径相同,那么就直接返回,停止后面的逻辑。不过个人感觉这样侵入性比较大,很有可能造成非常隐蔽的错误。
export default class BrowserRouter extends React.Component<BrowserRouterProps> { private history: History constructor(props) { super(props) this.history = createHistory(this.props) const rawHistory = this.history.listen.bind(this.history) // 临时解决方案 this.history.listen = (listener: LocationListener<LocationState>): UnregisterCallback => { let lastPathname = null function enhancerCb(...args) { const [location] = args if (location.pathname === lastPathname) return lastPathname = location.pathname // @ts-ignore return listener(...args) } return rawHistory(enhancerCb) } } }
我在此思路上做了些修改,我封装了一个方法,首先想到的是判断当前路径和上一条路径的相等性,但遇到一个问题。
export function listenHoc(history, callback) { let lastPath; history.listen((location) => { if (location.pathname === lastPath) return lastPath = location.pathname callback(location); }); }
当点击一个菜单项,能够阻止第二次的请求,但是我再点击相同的菜单项,就会不再请求了。因为此时lastPath和location.pathname是相等的。
经过观察,发现location有个key属性,每次点击菜单就会重新生成key,可以用此属性来做二次请求的判断依旧。
export function listenHoc(history, callback) { let lastKey; history.listen((location) => { if (location.key === lastKey) return lastKey = location.key callback(location); }); }
这么做的好处是灵活性高,并且都在我的控制之中,还不会影响其他第三方库。最大的坏处就是要修改许多Model文件,改变调用方式。
在实际使用中马上暴露一个问题,那就是当直接在工具栏中输入地址回车后。
location.key的值是undefined,而lastKey也是undefined,由此两者匹配就会相同,也就会终止接下去的逻辑。
那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添加一个条件限制。
export function listenHoc(history, callback) { let lastKey; history.listen((location) => { if (location.key !== undefined && (location.key === lastKey)) return lastKey = location.key callback(location); }); }
六、部署
在解决完这个问题后,就将子应用部署到服务器上,虽然在本地访问子应用,需要配置某个端口,但是在线上并不需要单独配置端口,默认80端口足矣。
为了方便,连域名也没有单独申请,沿用主应用的域名,在Nginx上仅仅做了次转发,如下所示。这样当访问 xx.xx.com/app1/ 时,呈现的就是子应用的界面。
xx.xx.com/app1/(.*) -> appts
但是在访问时,发现该项目的脚本文件没有被正确读取,查看页面发现脚本读取的是根目录的umi.js,也就是主应用的脚本。
<script src="/umi.js" entry=""></script>
而我们需要的是子应用的脚本,因此,需要在 .umirc.ts 文件中手动配置静态资源路径。
export default defineConfig({ publicPath: '/app1/', //静态资源路径 });
在主应用的.umirc.js配置文件中,需要有环境的判断,umi中的process.env.NODE_ENV是写死的,dev 时为 development,build 时为 production。
在本地开发时,可以自定义端口,但是挂在服务器上就需要通过域名来访问了,此时的配置就会不同。
[ '@umijs/plugin-qiankun', { master: { apps: [ { name: 'app1', entry: (process.env.NODE_ENV === 'development' ? '//localhost:8001' : '/app1/'), base: '/app1', mountElementId: 'root-slave', }, ], jsSandbox: true,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