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源7200.10 硬盘只读,ATA报错的处理

今天做了一个7200.10的数据恢复,MODEL号为:ST380215A;固件版本号为:

3.AAC;SN号为:9QZ1HP9L。硬盘接上终端以后显示的状态为“忙”。

效率源希捷7200.10只读修复-smart错误

 

指令下显示的信息为:

效率源希捷7200.10只读修复-smart错误(2)

 

这种情况的处理,必须在出现只读错误前,终止硬盘的自动检测,回到T级模式,才可以做其他的处理。这个盘与我们已经的解决办法有点不一样。现在介绍一下操作步骤。

首先,在其他操作中,点“转到F级”,等完成后。在指令模式下按CTRL+Z或是回车可以看到现在已经在F级模式下。

接着,在指令下输入R指令,从硬盘读取基本的启动参数模块到内存中。再在指令模式下输入“j,,22”回到T级模式。

1

 

在T级模式下,输入R回车,从盘体读取系统参数。如果是正常的硬盘,输入这个指令后,不会有错误提示。对于这个盘有错误提示,但是没有关系,不会影响后面的操作.对于多头盘来说,可能后面的操作将无法继续进行

效率源希捷7200.10只读修复-smart错误(3)

.

 

完成后,再用“CTRL+R”,加载CERT模块。

如果显示的为“INVALID CERT DISK CODE”,那就需要先引导加载一下CERT模块才可以 。

当CERT模块有效后,回到1级模式下,输入F回车,该命令为忽略写错误指令。 完成后,回到T级下输入“i4,1,22”,清除G表

效率源希捷7200.10只读修复-smart错误(4)

 

完成后,断电开电。我们发现在指令模式下还是显示同样的错误信息。于是我们使用另一种方法来解决,清除SMART表。在指令模式下,断电开电。在出现错误信息之前,用CTRL+Z回到T级模式下。接着在1级模式下,输入F指令。

效率源希捷7200.10只读修复-smart错误(5)

 

完成后输入“N1”回车。硬盘开始初始化SMART表。

效率源希捷7200.10只读修复-smart错误(6)

 

完成后查看指令下的信息已经正常了。退出指令模式,@@@@@@@@@@@@的状态已经可以就绪,并且可以识别到硬盘的参数。再用扇区查看,已经可以读出内容。说明这个盘已经好了。

 

效率源希捷7200.10只读修复-smart错误(7)

2

 

效率源希捷7200.10只读修复-smart错误(8)

希捷硬盘指令模式下常见错误提示和解决方案(一)

希捷硬盘指令模式下常见错误提示和解决方案(一)

希捷硬盘的出错判断,一般都是在指令模式下,观察指令下显示的信息,通过这些错误的提示,我们可以大概的知道硬盘存在的问题。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常见的错误信息

(1)

效率源希捷7200.10只读修复-smart错误(9)

OVERLAY FAILED

 

这 种错误信息一般是在酷鱼系列才会出现的,而且这种错误信息的出现表示ATA模块错误,或是丢失。需要回写1号 ATA模块来修复这种错误。在回写ATA前,都需要从硬盘装入一次,才可以操作。对于7200.7及以前的硬盘,回写ATA速度很快,而对于7200.7 以后的盘,回写的速度可能很慢,进度条会跑完很多次,需要大概十分钟到二十分钟的时间,请大家耐心等待。对于7200.7以前的硬盘,如果没有原盘的 ATA 1号模块,可以找同型号,相同固件版本号,SN号前四位一样的固件来回写。

(2) STUFF WAS UNREADABLE

3

效率源希捷7200.10只读修复-smart错误(10)

 

这种错误信息对于7200.7及以前的盘通病修复即可处理,这种错误就是硬盘的参数模块信息丢失.而做了通病修复以后,需要手动修改一下硬盘参数.需要修改的参数包括MODEL号和容量

对于7200.7以后的盘,一般要求是回写原盘的4号模块.4号模块就是硬盘的参数模块.对于7200.7以后的盘有的也可以直接使用通病修复来做,但是成功率不高.

(3)

效率源希捷7200.10只读修复-smart错误(11)

NOT INTERFACE AGE

 

在 指令模式下,开电后看到“NOT INTERFACE AGE”信息,这就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AGE的值不为60或是00。这种情况可以在指令模式下输入N50,,22,直接回到50模式。或是等待校准结 束,从AGE为01到4F,这中间的步骤都是在做校准,如果是修盘可以让其继续跑,如果是要数据的应该马上终止下来。二、AGE的值为60或00的情况 下,硬盘需要做自动校准或是F级校准来修复。

 

效率源希捷7200.10只读修复-smart错误(12)

版权声明:本文为javazhu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javazhu/p/4610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