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将软件开发流程迁移到云上成为开发领域的一大趋势。随之而来地,人们会关心,和本地开发方式相比,云上开发能为企业带来哪些益处?能否保证安全、可信?未来它还将与 AI 技术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 QCon 2019 全球软件开发大会(上海站)上,InfoQ 有幸采访到了华为云 DevCloud 首席产品布道师 & 资深产品经理刘恒,了解了当前 DevOps 的发展现状与华为云 DevCloud 的规划部署。以下是视频采访的全部内容,为方便读者查看,视频下方文字为主要采访内容。

InfoQ: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在华为云负责的工作以及所在团队的情况。
刘恒:我在华为云负责软件开发服务,管理协同域的若干个云服务,担任 DevCloud 的产品经理,兼华为云 DevCloud 首席产品布道师。我的个人经历比较特殊,我在华为是从一个普通的工程师做起的,有五到六年的时间经历了整个集团在工程方法、敏捷、DevOps 生命周期管理等研发变革,目前在华为云也负责一线的作战团队。我现在所在的部门是应用平台部,我们的使命是希望在云上为客户提供从开发、运维、监控到商业变现的,全生命周期、端到端的产品和服务。

InfoQ:现在越来越多的开发者进行云端开发,华为云 DevCloud 主要提供了哪些服务?
刘恒:说到华为云 DevCloud 提供了哪些服务,首先要阐述一下,华为云 DevCloud 服务是怎么来的。华为的研发场景特别复杂,有 to B 和 to C 的产业和商业模式。在华为内部,没有所谓的“研发鄙视链”。有使用瀑布的、敏捷的、DevOps 的,各种都有。多年来,华为在工具或研发效能上有一个理念,就是不应该让研发人员从事低价值、重复性的工作,所以,华为一直很重视研发装备、工具建设。DevCloud 来自于华为内部将近 30 年的研发实践、工程方法的对外云化的孵化。秉承这个实践,我们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理念。第一,我们希望是一站式的,希望我们的客户和华为内部的研发员工一样,开箱即用,不需要自己做配置、做集成,直接使用就可以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你有网络,有一个终端,就能够使用这些工具服务。第二,我们特别强调安全和可信,因为软件不可信,最终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也就不可信。基于这两个基础的产品逻辑,DevCloud 就提供了从项目管理、需求规划、缺陷管理,到构建、编译、发布,部署全生命周期的软件服务。

InfoQ:您认为什么样的企业适合开展 DevOps 的建设,华为云 DevCloud 主要面向哪些客户?
刘恒:我们认为 DevOps 最适合以线上提供软件的企业。因为他们自己做开发、运维。DevOps 最早的理念和实践也是来自于国外顶尖的互联网企业。但是,这并不代表传统的线下交付软件企业就不适合使用 DevOps。DevOps 本身有很多理念,包括小步快跑、持续交付、持续反馈、持续改进,追求极致的自动化,解放程序员的重复性工作,以及追求 Build-In 的质量保障。这些实践其实和是否有运维没有关系,在 Alpha 环境、Beta 环境、类生产环境里,你都可以使用 DevOps 这种理念,这是我们对 DevOps 的理解。

另外,从 DevCloud 的用户来看,我们的用户遍布各行各业,因为 DevCloud 不仅仅是为了 DevOps 这种研发模式准备的,它既可以适用于传统的研发模式,也可以适用于敏捷,或只适用于 Dev 等等。从我们的产品定位和最终的使用情况来看,我们客户包含了互联网厂商、独立软件开发商、软件外包厂商,还有一些政企客户,所以各个行业都可以应用我们的实践。

InfoQ:理想的 DevOps 应该具备哪些必要的技术栈,在技术选型时应该遵守哪些原则?
刘恒:首先,DevOps 本身强调的是 Dev 和 Ops 的无缝衔接。如果是在技术平台,最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从 Dev 到 Ops 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否则就只是一个单点的工具或服务。其次,因为一些大型企业下发的采购合同需要标书认证,标书认证后会有合同的验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客户除了关注一站式之外,还关注能不能很好地兼容老的应用,以及能不能很好地帮助他们从老的应用迁移到新的应用架构上去。比如现在很流行微服务,但是微服务的架构实际上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还有一段很长的过程。如果让 DevOps 平台只支持微服务,这样会将很多企业拒之以门外。总结下来,一站式、覆盖 DevOps 全生命周期、端到端;在服务上具有足够的兼容性,这两点是任何企业在选型 DevOps 平台值得考虑的两点。

InfoQ:和其他云服务相比,华为云 DevCloud 的核心竞争力在哪?
刘恒:第一个竞争力是端到端、一站式、开箱即用,但这个优势目前正在逐渐消失,因为很多厂商也开始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以前很多厂商进行单点的服务,后来他们意识到,对客户而言,自身没有那么多的能力和技术,去把这些服务拼装起来,因为他们的要求是把需求尽快变现成可运行的软件。

第二个竞争力是以外促内,以内强外。我们部门不仅负责对外的云服务的 DevOps 工具链,还承担着华为内部 8 万多名研发人员的研发工具和装备。我们会把华为内部的一些探索孵化到云上,相当于先有 8 万用户试用。等有价值了,我们再孵化到外部。同时,我们也会把外部的一些好的实践同步到内部。

第三个竞争力是可信。在这方面,今年,华为云发布了关于可信的白皮书。现在很多企业对于把自己的应用、数据托管在云上依然存在疑虑,因为这还是一个过程。按目前的统计,我们通过了 50 多个可信方面的国际认证,大概每年会接受一百家从海外到国内的安全认证评测,我们现在大概参与了四百家国际标准组织、开源社区。从云上的角度而言,我们的整个服务是可信的,我们让用户更信赖在云上开发。

InfoQ:最近几年,华为在 AI 领域进行了全面布局,无论是从芯片到开发平台,再到算子级,到开发工具,全栈、全场景 AI 设施等,华为云在这里面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刘恒:AI 现在在风口浪尖上,算力、算据、算法,三者缺一不可。为了让 AI 更好地落地,华为云首先会为大家提供强大的算力,用户不需要购买任何芯片、板卡和服务器,只需要按需购买服务。这背后有整个华为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持。算力是可以消峰去谷、弹性可伸缩、按需的。很多企业进行 AI 计算时,不可能时刻处于波峰,那么,在不需要大算力的时候,企业可以释放,从而降低成本。一旦需要大算力的时候,企业可以快速购买,我们又可以马上供给强大的算力。现在许多企业最先受困于 AI 应用的算力,但算力越强大,科研成果才能更快地得到反馈,甚至实现产业落地。在算据上,华为虽然不控数据,但可以帮助用户进行数据清洗、标签、计算,使算据的加工处理更加高效。在算法上,华为也提供了和芯片、计算紧密配合的 AI 框架,类似于 Tensorflow,可以帮助大家解决一些通用的算法问题。除此之外,我们最近意识到一个问题,在解决了算力、算法、算据的问题后,其实还不够,因为 AI 应用只是某个领域的应用,要真正地把 AI 融入到整个生产或业务应用中,AI 才会发挥更大的价值。所以,华为现在在云上也提供了业务应用和 AI 应用之间的连接、协同开发,可以让 AI 更快地实现价值变现。

InfoQ:您觉得 AIOps 会是 DevOps 的下一步吗?
刘恒:我觉得 AIDevOps 可能是 DevOps 的下一代,但是为什么现在业界不提 AIDev,只提 AIOps?因为相对而言,Ops 领域比较容易通过一些模式、标签,计算,形成一些可以让机器执行的东西。因为 Ops 领域有大量的脚本、一些固有的模式,它可以被机器学习。所以,AIOps 首先应运而生。但是 AIOps 不是 DevOps 的下一代,它只是加速了原先 DevOps 的一些理念、方法更快落地、更高地自动化。为什么业界不去碰 AIDev 呢?因为目前为止,AI 依然无法进入高智力的开发领域。通俗地讲,让 AI 写代码、编程目前依然没有看到曙光。所以我们觉得 AIOps,只是帮助 DevOps 更好地落地的一种理念。

这里面又引出一个新的话题,华为一直在密切跟踪整个业界的发展。我们认为 DevOps 本身并不是一个跨代的软件工程方法,我们认为软件工程从大概上世纪 60 年代兴起,软件危机爆发后,第一代的软件工程是以敏捷、CMM 这种借鉴硬件制造业的方法论,希望把原先的手工作坊,变成一个可复制、可管理的模式,这是第一代软件工程方法,以瀑布为代表。第二代软件工程方法是以敏捷为代表的。实际上,DevOps 是敏捷从 Dev 向 Ops 的延伸,DevOps 在我们的视野里只是 2.5 代,远没有达到敏捷的历史地位。现在来看,我们认为第二代软件工程的下一代是可信的软件工程方法。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最大的风险是物连入到网络之后,物和物之间、物和人之间会形成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会不会对人、对社会、对我们的环境带来巨大的冲击。我们看到很多例子,有些智能设备会对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的影响。在这方面,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立法,比如欧盟的 GDPR。全行业意识到,当万物互联真的来临的时候,我们的软件可不可信,我们的产品可不可信,会有极大的风险。所以我们认为,下一代软件工程方法是在学习借鉴敏捷、DevOps 理念之后,进一步让软件更加可信,这是我们的判断。

InfoQ:现在华为是 5G 时代的引领者,5G 对云服务的影响是什么?
刘恒:5G 现在是一个热词,但在我们的视野里,5G 就是一项简单的通讯技术。初一看,5G 和云服务之间没有任何的直接关系,但是所有事情的背后都有一个逻辑链。第一,5G 的技术特征是非常大的带宽,非常低的时延,这是它最本质的两个特点。它会配合 IoT、AI,以及云计算的技术,加速万物互联的落地,而万物互联可以驱动更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颠覆现有商业模式。华为云计算准备的就是迎接数字化转型时代的到来。

在数字化转型上,华为云要做哪些事?第一,这么多年来,华为的任何产品一直都是遵循两个逻辑,一是要为社会提供计算的能力,二是做连接。不论做运营商的 5G,还是做云计算,本质上,我们都离不开这两个范围。在计算上,我们会继续提供更大的算力,会加强 AI 方面的发展;在连接上,我们要做的比计算更多。我们通过在华为云上的 IoT 管理服务,把传感器的数据连接起来,保证物的连接。同时还要做好物和应用的连接,我们要对数据进行加工,形成一个有商业价值的应用。这是我们要做的,连接物、连接应用,但还不够,我们还要连接应用和应用。因为很多传统企业有很多比较旧的应用系统,比如 ERP、CIM、采购、物流等,系统非常复杂,我们需要把数字化的应用和传统应用连接起来。把应用连接起来以后,可能还不够,因为未来产业链会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我们还需要把开发者连接起来,让更多的开发者发挥他们的一些创造。所以,我们希望连接人、连接物、连接应用、连接多个应用,并且连接开发者,这可能就是华为云在面向数字化转型要做的几件事情。当然,不管是提供计算,还是提供连接,华为云还有一个使命,就是一定要做到可信的云。

InfoQ:您在这次 QCon 上比较关心的议题是什么?
刘恒:我比较关注的是云原生应用方面的一些实践。因为传统的企业上云,走向云原生应用始终有门槛,虽然各行业各企业,包括华为都在努力消除这个门槛,但这依然是一条比较难的路。另外,我比较关注的是行业应用,因为互联网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之后,我们现在的一些软件技术或方法,要更多地为传统企业或具有行业属性的应用赋能,我比较关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专家介绍:
刘恒,华为云 DevCloud 首席产品布道师 & 资深产品经理。在华为工作了 14 年,先后从事产品研发、研发变革、产品管理的工作,积累了 toCarrierB(运营商企业)到 toB(泛企业)的跨产业产品经验。同时主导参与多个华为集团级的研发变革规划,经历华为从 CMM 到敏捷到云服务 DevOps 的转型,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分享的主题被内外部誉为“双手沾满泥的精品分享”。近年来,作为云服务产品经理,负责华为云 DevCloud 多个云服务的产品规划、设计、运营、经营。同时作为首席产品布道师,足迹覆盖国内,广泛接触客户,对 ToB 的商业模式、研发交付模式和产品思维有着接地气的深刻理解。

版权声明:本文为huaweicloud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huaweicloud/p/12525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