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行应用架构发展六大趋势
银行业IT博大精深,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成为信息化的引领者,推动银行业务和管理不断创新。总的说来,随着银行业务环境的变化和IT的发展,银行业务与IT之间已经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IT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银行业务的创新;银行业务对IT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IT的技术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传统银行业务形成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对银行业务提出创新要求,进而对银行IT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IT的灵活性、敏捷性、智慧决策支持等等。那么,在新的形势下,银行业的应对策略和应用架构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
银行业在变革面前,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形成业务和IT高度融合的顶层架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利用新技术,提高IT的适应性、灵活性、敏捷性和数据分析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银行应用架构的发展趋势是互联网化、平台化、集约化和智能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应用架构发展趋势之一 业务模式互联网化
互联网金融从2014年以来连续三年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并明确指出互联网金融要健康发展,传统金融要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及影响。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趋严,市场环境也更加规范化。
互联网金融具有便捷性、高效率、低成本等特点和优势,可以为用户提供高效、灵活、便捷的金融服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个人、企业不再游离于金融价值链之外,都将逐渐变为某个价值链的组成部分。银行将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提供金融创新服务,形成多样化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比如互联网理财、投贷联动、供应链金融、同业业务、扶贫众筹、大额存单业务等,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科技驱动未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包括移动支付、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推动了传统金融业“金融互联网化”进程。近年来,区块链、大数据征信等技术的发展,将继续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应用架构发展趋势之二 产品建模配置化
产品建模配置化,是指采用类似面向对象设计的抽象方法,高度抽象产品模型,忽略掉一个对象或实体的细节而只关注其本质特征。抽象有利于识别产品的本质特性,进行产品聚合。在此基础上,使用属性配置建模的方式,产生新的产品。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比如卡业务,各种门类的卡,最终可以抽象成两个大类,对公卡和对私卡。其它特有领域的卡业务,可以基于这两类基本卡,进行参数配置建模。
应用架构发展趋势之三 应用设计场景化
对于业务价值链上的客户来说,金融不是终端需求,只是衍生需求。因此,金融机构如何更好的连接应用场景,是业务发展的关键。
应用设计场景化正是将当前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嵌入到具体场景,其基本出发点是关注用户的实际体验和用户感知,从实际场景和实际生活出发,满足个性化的场景需求,设计贴合用户实际需求的产品功能。
比如转账汇款实际是一个银行术语,与实际的生活脱节。银行通过场景化设计,在不同的场景下,调整为不同的方式。吃饭有AA付款方式、过节发红包等,贴近实际应用场景,简单、直接、没有歧义,更便于使用。
应用架构发展趋势之四 技术架构平台化
面对竞争激烈、多变的业务环境,需要提升IT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可靠性。而如何持续提升IT的整体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呢?答案是构建“大平台、微服务”的整体应用环境。平台化有利于银行进行企业软件资产积累、沉淀和复用。
银行业大多已经实现了基于SOA的基础技术平台架构,建立了企业服务总线平台、统一企业流程平台(BPM)、统一的文件共享平台等。在应用集成和流程整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目前大多数ESB仅仅是系统间互通互联的纽带,缺乏服务化的支撑,包括服务发布、服务部署、服务管控和服务优化等。银行业需要沿着SOA的正确道路继续前进,进行服务治理,提高系统的可重用性和软件资产的利用率。
另外,平台化的开发环境是软件研发活动是否进入高级阶段的分水岭,基于构建化的开发平台,有利于银行掌控和规范系统研发的技术路线、进行开发过程管控,并逐步沉淀,形成组织过程资产。
应用架构发展趋势之五 客户服务智能化
计算机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各类客户服务向网络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在客户服务中心已经高度发达的欧美国家,相当多的企业实施了或者正在实施智能机器人服务系统。
客服系统的发展趋势不再是简单地用电话与客户实现互动,而是要将电话、E-mail、短信、Web、手机APP、IM工具等多媒体通道与客户实现智能化互动。
智能机器人作为一种全新的智能工具,基于智能知识库架构,具有智能语音和智能语义的处理能力,可以完整的传递文字和语音信息,结合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媒体给用户最完整的回复, 让用户在同机器人愉快轻松的交流中解决问题。
借助主要以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网络自动客服系统,可以有效减少人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和增加客户满意度,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在线客服渠道对客户服务、市场营销以及与其他渠道协同的支撑能力。
应用架构发展趋势之六 数据分析可视化
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实施,数据分析结果的可视化动态展示需求日益迫切。数据分析结果与3D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结合,可实现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分析可视化视图,包括下列类型:
业务活动与信息展示:实现业务层面的过程化管理,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形成包含地理信息的财务指标监控、核心业务运行监控、电子商务实时监控。
业务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展示:以业务活动过程为监控视角,抽取业务关键指标,定义业务预警规则,通过对关键业务的量值分析,进行业务活动预警的可视化监控预警。
业务流程关联数据的比对展示:可视化展示流程执行情况,实现对关键业务流程的质量把控。
我国的银行,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型:
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2.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3.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民生银行、招行银行、浦发银行
4.独资商业银行,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
5.城市商业银行,如:成都银行、自贡商业银行
6.农村信用体系银行,如四川省农村信用联社、山西省农村信用联社
7.民营银行,如:网商银行、微众银行、新网银行
商业银行体系、城商行、农信体系、互联网银行虽然在业务开展方式、地域及业务重点各有不同,但在整体的应用架构的划分上并无太大的差别,基本上都可以分为渠道交互层、客户管理层、外部交互层、产品服务层、基础支撑层、管理分析层。大体的划分基本如下:
渠道交互层:面向银行用户,为用户提供交互的界面,接收用户提交的指令,并展示处理结果。
客户管理层:对银行的用户进行管理,包括客户信息、交易数据、评级等,并包含对客户的相关服务及营销处理。
外部交互层:银行与外部系统交互的应用层,对外来的数据及服务请求进行接收,按照不同的服务类型,将相关数据送到后面产品应用群相应的应用组中进行处理。同时也对外输出和传输数据和服务。
产品服务层:负责银行具体业务处理的应用层,包含个人存款贷款、对公存款贷款,理财管理等,每一个应用负责处理一类银行服务。
管理分析层:是内部管理与经营分析的应用,又可以大致分为内部管理、监管合规、风险管理、客户管理、资产负债管理、财务及绩效管理几大类型。
基础服务层:主要是一些配合其他应用群正常工作的公共功能模块,如企业总线服务、运维监控这一类全局性技术服务。
粗略的将银行现有的应用系统对应到各个层级,大致可以划分如下图:
为帮助到从事银行IT战略咨询工作、银行IT服务、以及即将进入银行IT部门工作人全面的了解银行IT应用架构,从更高的视角去全面了解银行IT应用系统。
同时也是帮助我自己梳理从业以来的行业积累及知识架构。
我将在此专栏持续的更新关于银行应用架构的相关内容,并按层级阐述和介绍银行应用系统。
附录
银行IT应用架构规划方案
银行核心系统|应用架构与案例,这次不谈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