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可用性及容灾的几个衡量指标
网站可用性
所谓网站可用性(availability)也即网站正常运行时间的百分比,业界用 N 个9 来量化可用性, 最常说的就是类似 “4个9(也就是99.99%)” 的可用性。
容灾恢复能力的关键指标
RPO:(Recovery Point Obejective,恢复点目标)是指业务系统所允许的在灾难过程中的最大数据丢失量,用来衡量容灾系统的数据冗余备份能力。
RTO:(Recovery Time Objective,恢复时间目标)是指信息系统从灾难状态恢复到可运行状态所需的时间,用来衡量容灾系统的业务恢复能力。
我国的国家标准《GB20988-2007-T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对灾备数据中心根据RPO与RTO两项指标分成了6个相应的等级,如下所示: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田攀」的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pan_tian/article/details/23270119
容灾系统的衡量指标和级别有哪些?
容灾系统是指在相隔较远的异地,建立两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IT系统,互相之间可以进行健康状态监视和功能切换,当一处系统因意外(如火灾、地震等)停止工作时,整个应用系统可以切换到另一处,使得该系统功能可以继续正常工作。容灾技术是系统的高可用性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容灾系统更加强调处理外界环境对系统的影响,特别是灾难性事件对整个IT节点的影响,提供节点级别的系统恢复功能。
1 容灾系统衡量指标
衡量容灾系统的主要指标有RPO(Recovery Point Object,灾难发生时允许丢失的数据量)、RTO(Recovery Time Objective,系统恢复的时间)、容灾半径(生产系统和容灾系统之间的距离)以及ROI(Return of Investment,容灾系统的投入产出比)。
RPO是指业务系统所允许的灾难过程中的最大数据丢失量(以时间来度量),这是一个灾备系统所选用的数据复制技术有密切关系的指标,用以衡量灾备方案的数据冗余备份能力。
RTO是指“将信息系统从灾难造成的故障或瘫痪状态恢复到可正常运行状态,并将其支持的业务功能从灾难造成的不正常状态恢复到可接受状态”所需时间,其中包括备份数据恢复到可用状态所需时间、应用系统切换时间、以及备用网络切换时间等,该指标用以衡量容灾方案的业务恢复能力。例如,灾难发生后半天内便需要恢复,则RTO值就是十二小时。
容灾半径是指生产中心和灾备中心之间的直线距离,用以衡量容灾方案所能防御的灾难影响范围。
容灾方案的ROI也是用户需要重点关注的,它用以衡量用户投入到容灾系统的资金与从中所获得的收益的比率。
显然,具有零RTO、零RPO和大容灾半径的灾难恢复方案是用户最期望的,但受系统性能要求、适用技术及成本等方面的约束,这种方案实际上是不大可行的。所以,用户在选择容灾方案时应该综合考虑灾难的发生概率、灾难对数据的破坏力、数据所支撑业务的重要性、适用的技术措施及自身所能承受的成本等多种因素,理性地作出选择。
2 容灾级别
按照容灾系统对应用系统的保护程度可以分为数据级容灾、应用级容灾和业务级容灾。
数据级容灾仅将生产中心的数据复制到容灾中心,在生产中心出现故障时,仅能实现存储系统的接管或是数据的恢复。容灾中心的数据可以是本地生产数据的完全复制(一般在同城实现),也可以比生产数据略微落后,但必定是可用的(一般在异地实现),而差异的数据通常可以通过一些工具(如操作记录、日志等)可以手工补回。基于数据容灾实现业务恢复的速度较慢,通常情况下RTO超过24小时,但是这种级别的容灾系统运行维护成本较低。
应用级容灾是在数据级容灾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应用可用性,确保业务的快速恢复。这就要求容灾系统的应用不能改变原有业务处理逻辑,是对生产中心系统的基本复制。因此,容灾中心需要建立起一套和本地生产相当的备份环境,包括主机、网络、应用、IP等资源均有配套,当生产系统发生灾难时,异地系统可以提供完全可用的生产环境。应用级容灾的RTO通常在12个小时以内,技术复杂度较高,运行维护的成本也比较高。
业务级容灾是生产中心与容灾中心对业务请求同时进行处理的容灾方式,能够确保业务持续可用。这种方式业务恢复过程的自动化程度高,RTO可以做到30分钟以内。但是这种容灾级别的项目实施难度大,需要从应用层对系统进行改造,比较适合流程固定的简单业务系统。这种容灾系统的运行维护成本最高。
转自:https://blog.csdn.net/z136370204/article/details/105184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