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金融市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

  1. 1949-1978年 — 大一统
  2. 1979-1983年 — 多元混合
  3. 1984-1993年 — 中央银行
  4. 1994-2003年 — 逐步改革
  5. 2004-2011年 — 多种经营
  6. 2012年至今 — 现代金融

重要时间点:

1979年10月,第一家信托投资工资 ---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
1984年11月,第一支股票 --- 上海飞乐音响股票
1987年9月,第一家证券公司 --- 深圳特区证券公司
1990年11月,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 上海证券交易所
1992年10月,中国证监会宣告成立
1993年8月,上证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我国第一只投资基金 --- 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
2003年12月,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07年9月划归中投
2006年9月,首家金融衍生品交易所 ---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
2007年9月,主权财富基金 ---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目前我国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货币市场

  1. 同业拆借市场

    1996年1月,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在上海成立 ---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行拆借中心
    
  2. 银行间债券市场

    1997年6月建立 ---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行拆借中心
    
  3. 票据市场

     2016年12月,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
    

资本市场(股票市场)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1991年4月1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正式开业

保险市场

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北京成立

外汇市场

1979年3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

1994年4月,中国外汇交易系统启动运营 —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行拆借中心

2005年7月,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行拆借中心(场外市场)

1994年4月成立。
是外汇交易中心、同业拆借交易中心、银行间债券交易中心。

发布汇率中间价、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贷款基础利率(LPR)、人民币参考汇率、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等

影响我国金融市场运行的主要因素

  1. 经济因素(最重要)

    1.  宏观经济运行
       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周期、通货膨胀与利率、汇率、国际资本流动
    
    2.  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收入政策、财政政策
    
    3.  国际经济环境
         经济全球化、放松与加强管制的交替、世界货币制度的影响
    
  2. 法律因素

     完备的金融法律和高效的执法效率是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的根本保障
    
  3. 市场因素

    也是内部因素
    
  4. 技术因素

  5. 心理因素

     影响投资决策和资产定价
    
  6. 体制或管理因素

  7. 其他因素

     文化因素、人口因素等
    

金融中介机构

金融中介结构指从事金融活动以及为金融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各类金融机构。

包括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两大类

商业银行业务

  1. 资产业务

     发放贷款、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同业拆借(借出资金)
    
     资产 : 钱+钱换来的东西
    
  2. 负债业务

     吸收公众存款、发行金融债券、同业拆借(借入资金)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钱是哪里来的
    
  3. 中间业务

     代理业务
    

证券公司的业务

  1. 证券经纪
  2. 证券投资咨询
  3. 财务顾问
  4. 证券承销与保荐
  5. 证券做市交易
  6. 证券自营
  7. 其他

保险公司的业务

  1. 人身保险业务

     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
    
  2. 财产保险业务

     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
    

行业基本情况

银行业

  1. 银行业的概念(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

     指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机构、自律组织,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
    
  2. 我国的银行体系

     以中央银行、银行业监管机构、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主题的银行体系。
    

证券业

  1. 概念

     证券业指从事证券发行和交易服务的专门行业,是证券市场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一,主要哦由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中国证券业协会及金融机构组成。
    
  2. 作用

     资源分配、上司公司重组、提供投资工具、引进外资的新渠道
    

保险业

  1. 概念

     保险业指将通过契约形式集中起来的资金,用以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业务的行业。
    
  2. 分类

     1.按照保险标的不同: 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
     2. 按照与投保人有无直接法律关系:原保险和再保险
    
  3. 相关机构

     1. 中国银保监会(2018年)
     2.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01年)
     3. 保险公司
    

信托业

  1. 概念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委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
    
  2. 分类

     金钱信托、动产信托、不动产信托、有价证券信托、金钱债权信托
    

我国的金融监管

2018年3月13日,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组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形成“一委一行两会”新 的监管格局。

  1.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金稳委)

     统筹指导,刘鹤
    
  2.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易纲
    
  3.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易会满

  4.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银保监会),郭树清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

实体经济,实质就是有效发挥其媒介资源配置的功能

  •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

  • 虚拟经济,侠义的指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

关注小微企业、控制金融风险

  1.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障碍

     1. 利率、收益率曲线和汇兑等尚未完全市场化
     2. 中国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为主,导致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
     3. 刚性兑付
     4. 监管政策始终倾向于本行业的发展
     5. “重融资、轻投资”,不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
    
  2. 措施

     1. 控制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2.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3. 加强监管协同
    

中央银行的业务(资产负债表)和主要职能

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再石家庄成立;

1983年,国务院作出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1984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

中央银行的业务(资产负债表)

资产 负债
国外资产 储备货币
对政府债权 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 发行债券
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 国外负债
对非金融性部门债权 政府存款
其他资产 自有资
其他负债
资产业务 负债业务 中间业务
再贴现业务 货币发行 资金清算业务
黄金外汇储备 代理国库和吸收财政性存款
证券投资(公开市场业务) 集中管理存款准备金
其他业务

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

  1. 发行的银行

     垄断货币发行权
    
  2. 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商业银行的银行:
      - 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
      - 充当最后贷款人(对商业银行发放贷款)
      - 主持全国银行间清算业务
    
  3. 政府的银行

     代理国库的职能
    
  4. 管理金融的银行

存款准备金制度与货币乘数的概念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B)
    超额准备金(E)
    货币供应量(M)
    存款货币(D)
    流通中的现金(C)
    存款准备金率Rd
    存款准备金总额(R)
    超额准备金(E)
    流通

    1. 极端情况,客户全部储存与银行全部放贷
            货币乘数 = 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 =  M/B = 1/Rd
            R = B

    2. 一部分储存,一部分用,银行全部放贷
            B = R + C
            M = C + D
            货币乘数(m) = (C+D)/(R+C)

    3. 银行部分放贷
           B = C + R + B
           m = M/B = (C+D)/(R+C+E) = (Rc + 1)/(Rd + Re + Rc)

货币政策

概念

货币政策是政府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央银行通常采用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发展经济、稳定货币等政策目标。

目标

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消费、投资、出口)、平衡国际收支、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工具的概念及作用原理

  1. 常规性工具

     - 存款准备金政策
     - 再贴现政策
     - 公开市场操作(正回购、逆回购)
    
  2. 选择性工具

     - 消费者信用控制
     -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 不动产信用控制
     - 直接信用控制工具
     - 间接信用控制工具
    
  3. 新工具

     - 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
     - 常规借贷便利(SLF)
     - 中期借贷便利(MLF)
     - 抵押补充贷款(PSL)
     - 临时流动性便利(TLF)
     - 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CRA)
     - 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资产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

  1. 传统的利率渠道

利率渠道是指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降低利率,借贷成本下降、进而促进企业增加投资支出和消费者增加对耐用品的消费支出。投资和消费的增加会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总产出的增加。

  1. 信贷渠道(信用渠道)

银行贷款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

货币供应 –> 银行规模结构 –> 信用供给 –> 总产出

  1. 资产价格渠道

两种理论:托宾Q理论、莫迪利安尼的财富效应理论

  1. 汇率渠道

货币供应量增加 –> 利率下降 –> 本币需求下降 –> 本币贬值 –> 净出口增加 –> 总产出增加

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背景与主要在政策

2018年4月,习在博鳌亚洲论坛强调,中国将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推动对外开放重大措施落地“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

2019年,金稳委推出11条开放政策

版权声明:本文为The-dancing-salted-fish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The-dancing-salted-fish/p/15147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