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延长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呢?
以往,学习能够改变命运。
在今天,不能高效学习,不能长时间保持高效学习,意味着被时代淘汰。
所以,能够长时间高效学习意味着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我们遇到前所未有的干扰,信息洪水;另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因为可以用来构筑我们的生命的素材、工具和机会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
下面的每一点,如果能做到,都能让你的学习持续性倍增,学习效能倍增。
1,要弄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很玄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非常关键,而且非常实际,它是一切高效学习的法门。因为自己的学习目的搞不明白,你总会被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干扰打败,包括生活中的各种琐事中断。反过来,如果这个问题想清楚了,谁都没有办法阻挡你成为牛人。
孙正义在日本初中毕业后,因为读了《龙马行》这部小说,被主人公坂本龙马激励,决定到美国读高中。他三个月就把高中的全部的课程学完了,后来他入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学经济和物理。大学的4年的时间里他都保持着高强度的学习,获得很多奖项,同时还发明了一款翻译机,拿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孙正义为什么能够长时间高效学习?因为,他非常明确自己为什么学习。这就是,他最重要的法门。
孙正义在去美国之前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成为日本第一的企业家。有了这个目标之后,按照这个目标倒推,那他在大学学业完成的时候,就必须拿到他第一桶金。拿到第一桶金,回国之后才能在日本开公司。为了开公司,不单要拿到第一桶金,而且还要掌握建立公司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在时间上就卡住了。他在美国这有限的四五年的时间里面,既要拿到第一桶金又要掌握创立公司的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有了这个目标,激发了他强大的学习动力。
他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每天只睡五个小时。他那个时候,每天只睡5小时,专门买个一个巨大的门板当书桌,普通的书桌尺寸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的学习热情。衣服都是特制的,上面缝了许多口袋,装满了计算器、文具等等。他在伯克利毕业的时候,没等学校颁发毕业证书,他就迫不及待的返回日本,着手开公司了。同学劝他等拿到毕业证,再回日本。孙正义说,我来美国学习不是为拿毕业证,我是要学知识和技能。多年后她女儿问他,到底有没有读过大学,他才回到伯克利拿回毕业证书。
这是孙正义,他是受理想,志向的驱动,给自己设立了一个大目标,为了完成这个大目标,他不得不学习,而且是极为高效的学习。这个目标给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心理学上这叫做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是最近这十来年才提出的心理学的概念。心理能量这个东西我们以前都知道,但是他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学术术语了,它确实存在。孙正义不单是读大学的这三四年,实际上他一生都保持高效的学习。为什么,因为他的每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傅盛是猎豹的CEO,在360工作期间,工作强度非常大,非常辛苦。有一次,傅盛和他的同事徐明去吉林出差,当时是没日没夜工作。徐明跟傅盛感慨:如果我们有一天倒下了怎么办?傅盛回答说倒下就倒下吧!这是傅盛在猎豹公司的一次内部演讲里说的一段人生经历。他那次演讲的题目是《我为什么不顾一切的努力》。那么他为什么不顾一切的努力?
当年傅盛大学毕业之后在四线城市工作,工作2两年之后,他决定到北京见世面。成了北漂族。常常一年要搬七八次家,经济比较拮据,北漂嘛。有一次他生病住院,住院的时候,他临床的一位病友得了一个很严重的病。有一天这个病友出院了,傅盛问他为什么还没治好就出院了。这个病友回答说,治这个病要花四十多万,我负担不起。这件事儿,一般人可能惋惜一下也就算了。但是傅盛却捉摸了半天。它给傅盛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冲击。他想到的是:如果说我有一天得了这种病,我能不能治的起?然后他又想到的是,如果有一天我的父母得了这种病,我能不能治得起?结果他发现很难!所以他只能是苦干了,在工作岗位上苦干。
傅盛拼命工作的这个原动力是生存。实际上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生存的残酷性。认识到了生存的残酷性,就有了压力,然后把压力变成了动力。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有人为了理想,有人为了自尊,有人为了生存,有人为了野心,有的人是出于简单的兴趣爱好。你不一定一开始就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但是如果这个问题不想明白,长时间高效学习就是不可能的。弄明白学习目的的标志是什么?就是心理感受的到的动力,还有外在的行为。有时候人会被自己的心理欺骗,但是行为骗不了任何人。
号称领导力哲学第一人的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一直以来关注一个问题:
苹果凭什么可以在那么多行业里实现创新,并且从未失去这种能力?戴尔也曾尝试推出MP3播放器,却为何没有像戴尔电脑那样广受欢迎?
后盖茨时代,微软为何从一个希望改变世界的公司沦落为一个做软件的公司?
沃尔玛的灵魂人物过世后,一度被人们热爱的公司,遭到的竟然多是顾客、员工的反感?沃尔玛要怎样做才能重放昔日光彩?
星巴克吸引人们购买的不是咖啡,而是理念?
有的人、有的企业,更有创新精神,更具影响力,更有盈利能力。拥有更高的客户忠诚度和员工凝聚力。通过研究对世界产生最重大影响的各领域领军人物,斯涅克发现,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沟通方式都异常一致——而且这种方式是与其他人截然相反的。斯涅克称这一具有影响力的观点为“黄金圈”,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据此建立企业、领导活动、激励他人。而这一切都起源于“为什么”。
斯涅克的黄金圈法则提出了两种模式:
一种是大众模式:由外而内,从做什么开始
一种是非凡模式:由内而外,从为什么开始.
从做什么开始,是大众的平庸思维模式
从为什么开始,是非凡个体或者非凡组织的思维模式。
两者的思考路径截然相反,所做事情的效果也由此有了天壤之别。
大众思维与非凡思维的路径方向截然相反。
那么“为什么”这个问题,为何如此重要?答案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包含着感情,冲动。这个问题的答案给人以动力,不断激发新的思考和行动。
非凡的人和非凡的组织都有着深刻的感性内核
1997年,当乔布斯再次执掌苹果公司的时候。苹果公司已经一路下滑,濒临破差。乔布斯没有急于研发产品。而是花费大量精力制作一个广告,著名的think different(非同凡响)。为什么?乔布斯说,我们已经忘记我们是谁了。我们已经忘记我们为什么做苹果了。乔布斯花了很大力气找到最专业的设计师,自己也参与到文案的设计,以及后期的音频制作。和他的老朋友一起制作这个广告的过程中,乔布斯哭了好几次。多年之后,当他去世之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泪流满面。为什么?因为这个过程让苹果公司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行动的理由,创新的理由和情感。“非同凡响”广告一处,立即引起强烈反响。随后,苹果的一系列颠覆性产品诞生了。
个人和组织的原理是一致的。
任何不能长时间学习的人,必定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
反之,任何能够长时间高效学习的人,必定明白为什么学习。即便,这个问题花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乃至痛苦的思考。
2,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没有成败的。比如说我们关心父母,这是责任,得尽力。听一首自己很欣赏一首歌,看一部自己很喜欢看的电影,这些只是为了休闲娱乐而已,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明确的成败。
但是学习这件事情是有明确的成败的。这段时间我究竟学的有没有更好?都说为了考试而学习,那成绩有没有进步,最终有没有通过考试,考得怎么样?这是有成败的。无论是考资格证书,或是高考,还是考研,那些全都是有成败标准的。
学专业知识更是是有成败的。比如说做一个项目,为了做好一个项目而去学习。无论是学习相关的知识还是技能。最终就反映在我们能不能用这个知识和技能去把这个项目做好。
既然有成败,就必须有目标。反过来如果没有目标的话,就根本不会有成败。
谈成败,那是要资格的。有句话讲,“大丈夫不论是非,论成败”。是非是说不清的,成败是显然的。但是,如果没有目标的人,根本没有资格谈成败。
对于学习来讲,没有目标的学习是最低层次的学习。很多时候我们是无意之中学到了一些知识,这种情况是存在的,我们可以在娱乐的时候顺便学了些知识,比如说看电影,看电视剧,等等。那些严肃的知识,严肃的技能他绝不是这样子学来的。
比如马斯克上大学的时候,他对学习目标,很简单。不感兴趣的科目,及格就好。他看中的科目,他一定要学得最好。所谓最好就是考高分,他要拿到最高的评级。他的朋友说,为此他会付出比任何人都多的努力。顺便说一句,这位钢铁侠绝不是什么天降奇才。他的种种能力,都是通过超乎寻常的努力刻意训练出来的。当然,也包括在加拿大种菜、扫粮仓和烧锅炉。
比如巴菲特,他当年想去哈佛大学读研究生。结果没通过。他想到了,格雷厄姆,就是写《聪明的投资者》的那个人。这本书,巴菲特看了无数遍,因为他终于找到了投资的理性方法。格雷厄姆当时在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任教,所以巴菲特就去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的金融系。那他怎么才能够过金融系的申请,怎么才能够有资格当格雷厄姆的学生呢?他就要读这个专业的专业著作了。比如说,格雷厄姆和金融系的主任多德合作写的《证券分析》,那是研究生课程的教科书,是一本名著。
巴菲特为了打动格雷厄姆,打动那个金融系的主任,他就把《证券分析》这本著作读得很透。透到什么程度呢?书中提到的每一个案例在哪一页他都知道。金融系的主任多德上《证券分析》课的时候,被巴菲特惊呆了。巴菲特,竟然比这本专业书的作者(就是多德本人和格雷厄姆)更熟悉书中的内容。巴菲特成功地打动了多德,事实上多德待巴菲特如同父子。后来,巴菲特也如愿成为格雷厄姆最欣赏的学生。格雷厄姆的课,基本上成了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二重奏,其他的学生都成了旁观者。追根溯源。巴菲特是如何做到的?就源于,他要把《证券分析》这本书熟练到每一个例子在哪一页都知道,这就是明确的学习目标。
我们今天去看这个故事会觉得很震撼,那这种震撼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目标和达成目标所给人带来的震撼和启发。
究竟什么是目标?目标与愿望、与梦想、与愿景有什么不同?目标的本质是五个特性,核心是可检验。
第一,要明确(specific)。比如马斯克对他最看重的课程上要靠最高分,这个目标是否达到,考完之后立即能够得到检验。比如一个作家规定自己每天写2500字,这个目标当天就能得到检验。相比之下,成为一个大作家或者成功的企业家,这就是愿望,而不是目标。
第二,要测量(measureble)。如果目标明确,那么在学习进度上一定是可测量的。但关键是,你得测量。就像打游戏。你打的怎么样时时都是知道的,要么血量少了,要么闯关失败。
第三,要指向行动(action,active)。明确的目标容易确定,想一下就能想得出来。关键是要把目标拉得足够近,并直接带来行动。例如,一年之内出一本书,这个目标够明确,也容易测量,但关键是今天该改什么。例如,你可以定为,今天写1000字。那么究竟写什么。等等。如此定了目标之后,还要定主题,然后排列先后顺序。这样,才能在每一天中变成行动。对于学习来说,把写书变成背书就可以了。
第四,要现实可行(realistic)。现实可行,这件事儿也是关键。比如马斯克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想搞火箭。大学毕业的时候,还想做火箭,做新能源,但是当时既没条件,也不是趋势。当时的大趋势是互联网。他先从互联网起家。到时机成熟,他就做火箭,做特斯拉。于是,现在有了钢铁侠。学习目标也是一样的。如果目标定位,一周背一本书,热情满满,到时完不成,你会备受打击,怀疑人生、怀疑智商,等等。
第五,要有时间节点(time-bound)。人生活的就是时间,如果给你足够长的时间,基本上你想做到的事情都可以做到。时间就是一切。目标上一定要有时间节点。一方面,达成的时候,你能迅速建立成就感。那即便没有达成,以便你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否则,在错误之中,还没有感知。这是无数人犯过的、而且还正在犯的错误。
对于高手来讲的话一天都有成败,一年有一年的目标,一个月有一个月的目标,一周一周的目标,一天有一天的目标,甚至一个小时都有一个小时的目标。这是托尔斯泰的名言。
目标设置恰当,即便从很小的目标开始,逐渐增大,都有势不可挡的力量。
2001年,旧金山科学博物馆的一位物理学家基于怀特海的发现,用9个胶合板做成多米诺牌重现了实验。每块胶合板骨牌依次比前一块大50%。第一块骨牌高5厘米,第九块高近0.9米。实验当然成功了。
如果顺着这个实验出发你会发现。第10块骨牌已经1人多高了,第18块骨牌相当于比赛斜塔,第23块骨牌将超过埃菲尔铁塔,而第31块骨牌将超过珠穆朗玛峰,如果有第57块骨牌,它的尺寸将足以到达月球。
所以没有明确的目标,不可能有高效的学习,更不可能有长期高效的学习。
3,有明确的计划
如何长时间高效学习的第三点就是要有计划,计划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所谓的计划,就是这一年,一个月,一个星期,你究竟想达到什么程度?要有明确的衡量标准。
对于一个学习任务如果定了终极学习目标。那么倒推出来,每个阶段的目标就定了。或者从训练自己的学习能力出发,也可以定出学习计划。比如学英语背单词,今天背三个,明天背四个,后天五个,每天递增。然后一个月之内把托福或者GRE里面的生词都学下来。当然,我更主张背英语文章。背文章是最高层次的模仿,虽然难,但确是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学习方法。
高手都是任务驱动的,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训练自己的能力。比如上面巴菲特和孙正义的做法。孙正义是这方面的狂人。他的人生计划更夸张。
19岁那年,孙正义对自己的人生做了一个50年的规划:在20多岁时,他要创立自己的公司,打出旗号;到了30岁,他要赚足够的种子资金,能够进行投资,这个钱的规模要是10亿美元或者20亿美元的规模,这样才能让自己进行大手笔的投资,为未来投资,足够做一件大事情;40岁时,要选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对自己人生一个大的挑战,然后把重点都放在这个行业上,并在这个行业中取得第一,整个集团拥有一千家以上的公司;50岁时,完成自己的事业,即营业规模达到1兆日元。60岁时,把事业接力棒传给下一代,自己回归家庭,颐享天年。
到目前为止他的计划都实现了,只剩最后一条。孙正义,没钱,没技术、没有客户、没有市场,没有经验,也没有生意上的关系的情况下,成为亚洲首富。原因就这这种思维方式,以及这种思维方式产生的强大动力和训练出来的种种能力(演讲、头痛、判断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等)。
你也许会问,怎么总拿这些奇葩的人举例子?也许,我并不想成为那么牛的人,也许,我并不想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呢?答案是,无论你想取得多大的成就,原理都是一样的。这些人就是坐标。你想达到的成就如果低于他们,那就按照这些坐标点在上面打折就好了。如果你想比他们都要牛,那么就在这些坐标点上乘以你的系数。
在操作上,让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连起来,就是计划。
再烂的计划也比没有计划好。有一个例子,维也纳的火车站火车总是晚点,有个人就说,既然是火车总是晚点儿,还要这个列车时刻表干什么?大物理学家维斯科夫回答这个问题时说,如果没有那个日程表的话,你连火车晚点了都不知道。
当然在今天这个时代,常常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趋势的变化快。所以在制定计划的时候,第一不要太详细,但目标一定要明确。第二,你的计划的核心,是你的能力,扩大你的能力圈范围。即便因为看到了新机遇而改变了计划,那你也要保证时间没有浪费,因为你提升的是能力。
有了目的、目标和计划,接下来就是执行。
4,丰富的反馈
行动才是最难的,它有可能被任何事务,尤其是随即事件打破,并中断。实际上,人持续做任何一件事儿都是极为困难的。因为,持续做一件事儿意味着改变命运。而人的命运,哪能轻易改变。即便目的给了你意义,目标给了你热情,计划给了清晰的思维,给了你坐标。你仍然需要一样很重要的东西,让你不至于半途而废。这样东西就是成就感。
建立成就,就必须有明确的反馈。反馈告诉你,你究竟做的怎么样。每前进一步,你的成就感就增加了一分,以此类推。
反之,没有反馈的话,想要高效率学习学习是不可能的。
建立反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计算工作量。
特罗洛普是仅次于狄更斯的伟大作家,但写作仅仅是他的第二职业。特罗洛普在英国邮政(British Post Office)一直做着全职工作。他习惯5点30分起床,花半个小时阅读前一天写的东西以进入最佳写作状态,然后用接下来的两个半小时写作(旁边放着一块表),强迫自己每15分钟写出一页(大约250个单词)。为了确保进度,他数自己写了多少个单词。“我发现,我的表每走15分钟,我一般就能写出250个单词。”他报告说。按照这个速度,他可以在早餐之前写出2500个单词。也就是说,他每天写作2个半小时。
特罗洛普并没指望每天都做到,因为有时要处理公务,有时要外出打猎,但是他努力做到每周都实现目标。他写每部小说,都事先推出进度表(一般计划每周写10000个单词),然后每天写日志。“我每天都记下自己写了多少页,这样,如果哪一两天我没有写,那么那一两天就是空白的。这些空白就像一双双眼睛盯着我,督促我多加把劲,补上落下的任务,”他解释说,“日志就摆在我面前,如果哪一周页数不够,那么它就在我的眼里放了一粒沙子;如果哪个月页数不够,那么它就在我的心中插了一把剑。”特罗洛普名垂史册的著作都是这么写出来的。
特罗洛普的写作方式里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有明确的目标,每天早上用两个半小时写出2500个单词;第二,有明确的计划,每周写1000个单词;第三,有明确的反馈,他的反馈就是他的日志。这本日志形成了对他的监督。重点是他说的这句话,“如果哪一两天我没有写,那么那一两天就是空白的。这些空白就像一双双眼睛盯着我,督促我多加把劲,补上落下的任务”。由此可见,他偶尔会打不成目标,而且,这件事儿对于特罗洛普来说并不容易做到。但是,他有日志,那是他的上帝之眼。日志监督他,鞭策他,那就是对他写作的反馈。当然,一旦做到,而且是持续性的做到,首先建立了成就感,随着水平的提高,自然带来种种兴趣。当然,还有作家是能赚钱的,还能带来声望和读者反馈。
稍微复杂的学习活动,尤其在加上紧迫性,制定反馈方式就要复杂一些。
我在高中的时候,想要考好的大学。考好大学这个事情大家都想。但是想的程度不一样。我特别想考个好成绩,能够考个好大学。但问题是我的成绩在班里面才排在三十多名,而且努力了一年半,都已经到了高二下学期了,还是在二十多名。
这个时候我就问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实际上在这个时候,我已经形成了一种心里面的巨大的压力。这个压力来自于对自己智商的怀疑。已经努力了一年半了,但是依然看不到效果,在我当时看来,只能说是说明是智商有问题了。所以我一度严重怀疑自己的智商,并为此感到痛苦,甚至绝望。这种心理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如果不绝望的话,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不是智商问题,而是学习方法的问题。由此,进入了一个深度思考的过程。
学习方法我已经尝试过很多了,比如看参考书,延长学习时间等我都试过了。但是不起作用。当时我就从根本上来考虑这个问题:我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当然是考个好大学,然后有好工作,这些都是大家都已经有的目的。但是这些目的,这些想法丝毫不能告诉我应该怎么办!
后来,我发现,以我当时的思维水平我没法想清楚,我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太抽象,也太大。我把它变小,变具体。我问:我一天的学习目的是什么?想了好久,我才想出答案。我这一天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进步。如果我明确知道今天即便学习十几个小时,根本不会进步。那么还不如去玩。如说各种体育活动,看小说,去网吧等等。之所以没去做这些事情,就是希望能有进步。我继续想:那做什么事情能够让我进步,或者感受到进步呢?比如听课、看书,做题目,看参考书,这些觉得能够让自己有进步的事情,我仔细一琢磨,发现都是虚的。我问,能不能明确的告诉自己今天的进步在哪里?结果我发现我做不到。然后我的办法就是记录,记录自己这一天的进步究竟在哪里。
然后那我把一天做过的所有的题目都都写在上面。我又学的新东西全都记在本子上面。不同于大家说的单词本,订正本,错题本,我称之为进步本。有了进步本,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就会很踏实,因为每一个进步都明确写在了进步本里面了。
而且我知道第二天该学多少。
高效学习有两个定义,一种是跟别人比高效,一种是跟自己比高效。我们跟别人比的话,那就是要知道别人的效率有多高。因为这是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我们要有所擅长,才有价值;擅长什么,正是来自于这种比较。
要知道高手的效率有多高?比如马斯克,从十多岁时候的开始,他一天能读两本书;我们就马上就知道,我们如果一个月读一本书,马斯克的阅读量就比我们高三十倍啊!我们知道了这个事实的话,反过来会给我们提供压力和动力。
另外一方面,和自己比高效,跟自己比是最根本的,自胜者强,我们要不断超越自己。或者说,即便是我们要超越别人,我们也要首先超越自己。如果要超越自己的话,我们得知道我们有没有超越自己呀!所以就必须有反馈。
我在高中的时候用的进步本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反馈方法。有一个大作家叫做特罗洛普,他说我每天都规定自己在清晨写作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内要求每十五分钟写100字。那么他常年坚持这样一个写作计划。而且他把当天当天所写的字数,全都在笔记上清晰的标出来。哪一天达成了或者超额完成了,哪天没打达成,清晰明了的写在上面。这个东西如同一面镜子一样在提醒着它的节奏。或者说这个东西在不断鞭策着他。那就是凭借着这种持续的水滴石穿的力量,在邮局里面当邮递员这几十年的时间,他成为了仅次于狄更斯的伟大的作家。
反馈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他就是能够帮我们,提高效率!反馈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好处就是能够提高兴趣。实际上,游戏之所以迷人,就是因为它不断的给我们反馈,我们有没有通关,有没有升级,有没有打死怪物,我们前面还有多少关,知道前面还有多少级,知道前面还有多少怪物,使得我们集中注意力去打怪升级。而学习过程中也是一样的,那有了这个反馈了,我们才知道我这一关有没有过的去,如果这关输掉了,那努力在再打一遍。游戏里无论升级也好,还是闯关也好,还是打怪也好,他都是有明确的反馈的,你有没有死?还有多少血了,还有多少装备了,这些都是明确的反馈。就是这个反馈,再加上闯关作为目标,才把一个人的精力,注意力给锁住。
5,社群
社群的力量是巨大无比的。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爱因斯坦,一个是特斯拉。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而特斯拉是顶级的发明家,他们都是有社群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就更不用说,他们的工作属性就决定着如有所成必须有社群。
爱因斯坦在大学一毕业就实业了。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艰难的人生处境。一方面要顾及自己的生计,一方面还要去找工作。这在心理上便会形成很大的困扰。当时爱因斯坦的爸爸甚至给大学老师写信,问问能不能给爱因斯坦安排个教师岗位。结果是不能。爱因斯坦到处发广告,搞了个物理辅导班。那时候辅导班并不盛行,报名参加的都是有识之士。所以,爱因斯坦把他的小组取了个名字,叫做奥林匹亚科学学院。这个小组首先是维持了他对物理学的兴趣。实际上这个学院就只有四五个人,一块儿来讨论物理问题,哲学问题,阅读一些名著。
这个“奥林匹亚科学学院”民科一样的组织,首先帮爱因斯坦保持了对物理学的兴趣,让他在物理上保持精进。因为在分享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对一个问题的认识程度对一个现象的认识程度,只要一表达的时候立刻能够得到反馈。我掌握得好,就可以滔滔不绝的讲。掌握得差的话,连说都说不清楚。如果能说得清楚,别人会有反馈,赞同或者不赞同或者有进一步的问题。如果有反馈,能不能回应?如果有不赞同的话,能不能提出反驳的意见?如果是有疑问的话,我能不能回答那些问题?这样的思维过程的,都把他对物理学的研究推向了深入。爱因斯坦就是在这一期间,产生了相对论的思想。当然,不久之后这个学院的朋友还帮他找到了专利局的工作,他成为专利局的专利员。不久之后,爱因斯坦的五篇论文横空出世,改变了物理学史。
拉特斯拉也是一个例子。他在大学之后找了一份工作,也是专利局的专利员。他有一段时间非常沮丧,身体也很糟糕,而且对发明也没那么有热情了。感到前途渺茫。
他有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拉着他一起锻炼身体,路上一块聊天。特斯拉把自己的身体调理好了,变得健康,重新燃起了对发明的热情。特斯拉的一生中不断有这样的社群,比如说后来他去美国的爱迪生的公司。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今天时代变了。参加或者搞个社群比任何时代都容易。无论你对什么感兴趣,都有相关的平台和社群。但社群的原理没变。谁不利用社群,谁犯傻。谁利用社群,那不能说他聪明,因为那是必须做的事情。
6,高效的方法
任何技能和知识都有很多不同的学习方法。
比如本田宗一郎,他是本田公司的创始人。他的学习方法就是有问题就问题跟专家请教,他就是小学毕业,后来也上过夜校。他认为直接跟专家请教是最快的学习方法,他也是喜欢这种学习方法。对他一辈子用这种学习方法。
比如丘吉尔,丘吉尔是通过写作来演讲来学习的。他对写作和演讲充满激情,谁都知道丘吉尔是一个伟大的演说家。他的演说对于英国在二战中的胜利至关重要。其实际上丘吉尔还是大作家,丘吉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比如马云学英语。马云英语怎么学的,他十二三岁的时候专门到杭州饭店门口给外国人当导游。为了勾引外国人的兴趣,他专门在饭店门口拿着书本念蹩脚的英语。外国人一听,发音不准听着难受,忍不住上来纠正指导。马云就这样搭上话了,揽了导游的活儿。练英语,长见识。
辜鸿铭,是通过背诵名著学外语,学德语就背歌德的《浮士德》,学英语就背弥尔顿的《失乐园》,结果他的德语比许多德国学者都牛,他的英语比许多英国学者都厉害。辜鸿铭回到中国之后,他的演讲是收费的,但外国人却排着长队买票,还一票难求,成为京城一大奇观。
所以,想要高效学习,好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你要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一种,或者说是适合你的那几种,同时他们又是比你现在的学习更高效的那个方法。怎么找方法,就找你想学的那个东西对应的牛人,然后从众多方法中选择适合你的。
7,愉悦到上瘾
只有学习的过程中愉悦以至于上瘾,你才可能成为高手。因为你练习的时间更长,质量更高。比如,在所有的小提琴选手中,最高水平的人,顶级高手和专业级别的人,比老师比优秀者练习的时间更长。
既然是高效学习,就不但是指效率高,而是指效果好。效果好就需要不断精进,不断提高水平。这意味着一件事儿。那就是痛苦。因为让人进步的学习只能产生于学习区,而必须离开心理舒适区。
既然是痛苦。那么只有从中发现乐趣,才能扛得住,而且长时间的持续。
在学习这件事儿上,如果的目的就是成为不可替代的高手。下面是你必须经历四个阶段:
产生兴趣,变得认真,权力投入,开拓创新。
这是专门研究专家的专家埃里克森在《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这本书里,综合了N多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
兴趣是排在第一位的。
培养兴趣这件事儿看起来很复杂,没有什么规律。例如,巴菲特十多岁就见识了股市;爱因斯坦10多岁的时候叔叔给了他一个指南针;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维茨金,五六岁的时候,就在公园里跟大人下棋。培养兴趣这事儿,有很多偶然性。对于成人来说,最好的办法是大量的阅读人物传记。即便你没有机会从实际操作中找感觉(比如你还是大学生,想要做投资),你还是能够从人物传记中进入场景。
实际上,产生兴趣是有套路的。
二十世纪有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研究了各个领域的几千位专家,发现了这个套路。这个人是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曾经是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系主任。他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米哈里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人的幸福感从哪里来。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他带领团队研究了各个行业的几千人。包括运动员、普通的员工、家庭主妇、艺术家、科学家、学者,等等。他们一再发现,所有人的的行为模式,都有如下特征:
1.做着自己倾向去从事的活动。2.专注一致。3.有清晰的目标。4.有立即回馈。5.对这项活动有主控感。6.活动过程中忧虑感消失。7.主观的时间感改变,例如可以从事很长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8.最后,当做完之后,感觉到极其愉悦。
米哈里将这种忘我投入、随后产生高愉悦的感受称之为,心流 (flow)。心流理论已经成为计算机游戏开发的重要理论基础。
通过游戏产生心流,最重要的技术环节是目标设置。
如果目标设置比自身技术水平高很多,这个时候产生的感觉是绝望。例如,一天写10篇文章,或者一天读它1000页书,或者一天把一个很复杂的游戏通关,等等。如果目标设置比自身技能水平低很多,那么产生的感觉就是厌烦。
如下图所示:
当任务的难度程度和技术水平匹配的越好,这个人的愉悦感、心流感就越强。这是小孩子都自觉在用的技巧,要不然他们为什么没有很高的技能,但玩儿什么都很专注很开心呢。
8,强健的体能
我高中的时候有一个这个逆袭的学习方法。我从高中的全区几千名开外,全市几万名开外,考到了第一名,高考是全市理科第一名,全省的第三名。我把我的学习方法告诉了我周围的同学。包括我把我的笔记,这个方法的详细的步骤都告诉了我那个准备复读的同学。
结果第二年有些同学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其中的一个同学我问他,我说你这个什么原因,他就跟我说,他神经衰弱,他说数学的考试是两个小时,他在做卷子做到一个小时的时候,大脑已经是根本不转了。我当时恍然大悟。所以即便是有再好的学习方法的话,也是要保证自己的体能。长体能的办法没有别的,只能是锻炼。
巴菲特每天读500页书。他说,这就是知识起作用的方式。然后,有人会想,巴菲特是不是书呆子。当然不是。巴菲特高尔夫球、乒乓球都很厉害的,大学的时候参加过赛艇队。当然最厉害的还是乒乓球,他大学时代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随便拉上一个同学跟他打乒乓球,然后把对方虐一顿。后来巴菲特搞投资,做的非常投入,以致忽略了锻炼,体能不足对他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后来巴菲特迷上了跑步。巴菲特已经明确,他选择接班人的标准之一就是看马拉松跑的怎么样。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王永庆一生都坚持着跑步这个习惯;村上村树这个小说家,他说马拉松长跑给他带来的灵感启发。马云打太极拳,王石喜欢登山。爱因斯坦喜欢散步和骑自行车,薛定谔喜欢到阿尔卑斯山上闲逛。毛主席喜欢游泳,特别是游长江。这些都说明这些成功者,无论是投资家、企业家或是作家还是科学家,都十分重视这个锻炼身体。这说明体能这件事儿,比绝大多数人想象的还要重要。
如果这些精明的人都这么重视体能,那么谁不重视体能,谁就是犯傻。这个犯傻,不是开玩笑。而是不运用确实会让人变得更傻。因为学习是要动脑的,动脑是要消耗氧气的,大脑的氧气是要全身供应的。你的身体供氧量取决于你的机能细胞,也就是线粒体的质量,还有你的肺活量。这些东西只能靠锻炼变好,或者保持。对这些知识缺乏足够重视的人,建议你看一本书,《运动改造大脑》。
9,把握节奏
无论做什么,节奏无比重要。
有一个“素质拓展”的游戏:试一试一分钟拍手最多能拍手多少次?
这个游戏最适合两个人做。一个拍手,一个人计时。我在国家队当教练员期间,曾经带着队上的所有队员做过这个实验。目的是发现自己的潜能。在实验之前,我让大家猜想自己最多能拍多少次,并报数。然后跟实际能够做到的相比。队上的几个冠军选手,判断的比较准确,但两个数字之间的差别仍然是惊人的。
另外,我曾经在课上做过无数次这样的实验。当然,我自己也做过无数次这样的实验。后来我把我那个窍门告诉了大家。窍门非常简单,就是要有节奏。比如说每拍手五次的时候就停一下,或者说是每拍十次停一下。所谓停一下是指,有一个很小的间歇。不同人的节奏不一样,或者说在不同状态下那个节奏不一样,但规律是极为明确的:有节奏一定比没有节奏效率高。
对于学习而言,节奏体现在3个方面。
一方面是学习多长时间,中间休息;比如说如果说我能保持十五分钟的专注,再往下的话就弄不了了,那我就十五分钟一个,做为一个学习环节。那如果说我的平均水平是三个小时为一个周期,那我就三个小时为一个周期。
第二个,是复习的节奏。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把知识记到脑子里面。无论是理解性的记忆,还是死记硬背,还是联想记忆,一定要记到记到脑子里面。所以一定要把握复习的节奏。及时复习的话,遗忘程度就低。所以与学习新东西相比,复习的重要性同样重要。如果把握好复习,同样的时间,效果就会更好,效率就会更高。反之,没有有效的复习,一个新知识新技能,即便学1000遍也可能学不会。
第三个,是高强度的深度学习与持续的浅层学习之间的节奏。
从学习强度看,有两种基本的模式。一种就是持之以恒滴水石穿,就像特罗洛普平均每天写作两个小时每个小时,写1000字。另外一种模式的是突击性的学习,比如说一周之内就突飞猛进。刚才我们说的那个孙正义三个月就把高中的三年的课程学完。也就是说,他可以慢慢的三年把这个课程学完,也可以突击强度很高的三个月,把高中课程学完。中间可以休息一个月,完全放松了学习,放松一个月。
这两种模式,哪一个都并不简单。但大多数人忽略了深度学习的重要性。深度学习,能够在短时间内构建大脑中的关键链接,迅速突破知识与技能瓶颈。例如高盛的主席科恩。他想找一个期货交易员的工作,但是他对期货交易提示一点都不懂,他就进入金融那个领域。偶然的他得到了一个面试机会,但是距离那次面试不到一个星期,他在那个星期里面把股票交易期货交易的一本经典著作完全读下来。其效果不仅仅是他被录用了,而且他对期货交易的理解比他的主管还深刻。这是深度学习。
总之,把握节奏是高效学习的必须。
10,学习意味着改变人生。
上述9点。达到每一点都不容易。因此,在社会上,有成的人并不多。
如果按照二八法则来计算,学习有成的人可谓少之又少。
做到每一点的人只占人群的20%。那么每一点都做到的人会有多少呢?
100%X(20%X20%X20%20%X20%X20%20%X20%X20%)=0.000000512
也就是,100万人里面只有5个人能做到。
相反,每一点的突破都会带来学习的飞跃。
如果把知识或者一项技能的练习过程,画成一条曲线。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成就。那么理想的学习过程就是由一系列S型曲线叠加成的指数曲线。这就是学习的复利法则。那么上述的每一点都是学习过程中的新的增长点。
如果把人生的成长化成一条曲线。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成就。那么理想的人生就是由一系列S型曲线叠加成的指数曲线。这就是人生的复利法则。那么上述的每一点都是人生中的新的增长点。
学习意味着改造大脑。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知识和技能一旦变成长期记忆,就意味着我们大脑中建立了相应的稳定回路。大量的证据表明,长期学习一项知识和技能,我们的脑结构会产生明显可见的解剖学上的改变。
学习意味着改造生命。长期高效学习,带来情绪变化、三观变化、人脉圈的变化、技能的掌握、职业的变化等等,会对我们的整个身体机能,生活内容,形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学习意味着改造生命。
你可能注意到了。在这篇文章中,我举了很多人的例子。我是理工科的,擅长分析,擅长模型,擅长理论。但是我还是举了许多例子。除了文章可读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学习不但是科学,不仅仅是艺术,更是生存与生活的法则。
只有把学习放在人的终生发展的背景中,才能看清楚其中的关键环节,还有诸多细节。例如,无论是对物理的兴趣,还是对英语的兴趣,或者是对写作的兴趣,都可以在那方面的行家的专家传记得到诸多启发。传记里面包含太多的东西,包括那些人对这个事情的认识,包括他们的学习方法,包括他们在不同阶段对这个事情的领悟,以及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如何发挥的作用,等等。
最后,学习意味着改变人生,改变命运。正因为如此,长时间的高效学习才如此之难。但是,我们生于这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一个人的能力可以持续倍增,并且能够体现相应的价值。那么,即便困难,我们付出的努力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