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首先我从物理学这个角度来说,电容是一种静态电荷储存介质,可能电荷会永久存在,这是它的他正。那么电容值有代表什么呢?电容值点白哦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在电路中,电容的主要应用于电源滤波、信号滤波、信号耦合、谐振、滤波、补偿、充放电、储能、隔直流等电路中。[1]

   电容器的符号是C。在国际单位值中农,电容的单位是法拉,简称法,符号F。由于法拉这个单位太大,所以常用的电容单位有毫法(mF)、微法(μF)、纳法(nF)和皮法(pF)等。换算关系如下所示:[1]

  1F=10^3mF=10^6uF=10^9Nf=10^12pF

   通常我们使用的电容单位为pF,常用的容值有106、103、104。

   其中106为电容数字标称法,106前两位为有效数字,后一位为倍率。即106=10*10^6pf=10uf。同理,103=1uf,104=0.1uf。

  那么电容的计算公式又是什么呢?

  定义式:C=Q/U  即一个电容器,如果带1库的电量时两级间的电势差是1伏,这个电容器的电容就是1法。

  本质式:C=εS/d 其中ε为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S为极板面积,d为极板间的距离。

  多电容器并联计算公式:C=C1+C2+C3+…+Cn

  三电容器串联:C=(C1*C2*C3)/(C1*C2+C2*C3+C1*C3)

  那么电容的特性又有哪些?它的构造有是什么呢?

  1. 电容具有充放电特性和阻值直流电流通过,允许交流电流通过的能力。[2]  

  2.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两极板上的电荷有积累过程,也即电压有建立过程,因此,电容器上的电压不能突变。[2]也就说电容的电场建立后,能量会慢慢释放。但是电感建立磁场后,能量会瞬间释放掉。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一点。

  3.在给电容通入交流电时,会出现容抗公式。公式为:Xc= 1/(jwC)=1/(j2πfC)  Xc——–电容容抗值;欧姆,f———频率,我国国家电网对工频是50Hz,ω———角频率(角速度),C———电容值 法拉。从电容的容抗公式可以看出,在交流状态下:电容对交流电是存在阻碍的。但是当电容值比较大,交流电容易通过电容。当交流电的频率较高时,交流电也容易通过电容。[3]有时候我们也常说通电容高频阻低频,也可以从容抗这个公式中得出。在这里必须再详细解释两点。

  1)现在假设电容器需要的充电时间t一定,则当一个频率较高的交流电正半周结束时,假设电容器容量够大,还未充满电,负半周就到来了,则这电路会一直流着电流,相当于这电容器对这个高频的交流电来说,是通路的。如果这个交流电的频率较低,正半周将电容器充满电荷以后,负半周仍未到来,则电流会在中途断流,则电容器对于这个低频的交流电来说,就不是完全通路了。这个地方要去理解通路是指电流没有断流。[4]

  2)这里的阻低频通高频是相对而言的。我们在电源处会加入小电容会滤去高频信号。这个信号是相对其他电容的高频信号。这点要认识明白了。

  对于电容构造的理解,我特地查了很多资料去学习。

  实际的电容由于存在电感效应通常需要等效成一个电容、一个电感ESL和一个电阻ESR的串联形式,如下图所示:[5

 

   图片中的f叫做自谐振频率。这里的自谐振频率是串联谐振的谐振频率。如果你对串联谐振不明白,请去翻看我的博文进行学习。当电容的容量越大时,谐振频率点就比较小。反之电容容量越小时,谐振频率点就比较大。

  当谐振点处,电感的感抗和电容的容抗相同,此时电容呈现电阻性。当外部电路频率小于谐振频率时,此时电容呈现电容性。反之高于时,此时电容呈现电感性。

  看下图村田电容的技术手册中的技术手册会很直观

  从图可以看到C0G的谐振点更尖一些,所以这种到电容的性能会更好一些。村田电容中C0G系列是最贵的电容。

  并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系列,不同容值的电容谐振频率点不同。所以如上所说,滤高频也是电容之间相对而言的。

  注:本博文标注[1]的内容我粘贴于玩转单片机公众号推文《基础电路设计知识: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mos管!》中。

  推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kqljT1d4Iovg3raFWu1Rsg。

  [2]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70044034.html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容抗/1016854?fr=aladdin

  [4]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28006910.html

  [5] http://m.elecfans.com/article/586848.html

  第一幅图转载于http://m.elecfans.com/article/586848.html,第二幅图转载于https://wenku.baidu.com/view/c560d6630b4c2e3f572763d1.html。

  欢迎大家学习转载,也请大家标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为liuchengdeboke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liuchengdeboke/p/12378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