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组开复组讨论纪录
录音+整理:*慧芳
舒骋(下简称舒):我叫舒骋,我考大学那年差一分没考上清华,去了一个二流学校,当时非常沮丧。大学读的是物理,但是我一点也不喜欢,我从小喜欢计算机,于是就自己学习计算机,后来考到了中科院读研究生,因为中科院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在清华上课。
毕业时我听从了家里人的意见,没有follow my heart,去了公安部。那是九十年代中期,我是第一批招进去的网络警察。当时觉得特别神气啊,穿一身警服,在中国最好的公安机关工作。我在那里只做了三个月,因为我发现里面的人事关系特别复杂。我跟我老师讲,我不想做了,想离开。虽然当时是1000比1的比例录取进去的,但是我不喜欢这种环境,于是我成了唯一一个在受请前被退回去的。
我Master Degree在中科院毕业时,有一个机会可以去美国拿全奖读PHD——可是当时读研期间,和开复一样,因为我也很好奇,中国当时.net刚刚兴起,我也和几个同学创办了.net公司——拿到PHD offer后,我三天没有睡着觉,真的就是睡不着。到底是去美国读PHD还是留下来和我的几个partner一起办公司?后来我想好了,我说ok,我应该follow my heart!这次我没有听从家里人的意见,而是留下来继续在.net公司。后来我的两个师弟和同学都去了纽约那个大学读书,他们现在还经常打电话问我说,很想回中国来发展,问我中国有没有什么机会。我说机会有很多,你必须回来自己看。他们在美国已经买了房买了车,但是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非常平淡,每天就是开车上下班,下了班就是和孩子和家里的狗在一起。我后来把我的公司卖给了391,因为我当时在做中国医药网、中国卫生网,我们十七个人平分了两千多万。
当我在选第二条路的时候,我就思考为什么我不能把这个公司管好、做大?后来我认识到,不管是自己的思维逻辑还是做事方法,都不够professional,所以我后来选择加入微软。当时有三个职位是可能选择的,第一是去solution部门做solution manager,第二是去?做manager,第三是去市场部门做Marketing。我觉得自己最弱的一点是和大家的沟通,于是我选择了去做marketing,去challenge myself。在微软做了三年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professional logic和管理方法等等。我进微软的第一天就知道自己不可能在那待到退休;离开微软后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拿到了西门子的风险投资。现在我们在做的是中国专业互联网传媒集团。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避开和新浪、搜狐的竞争,我们收购或组建的专业门户一定是在这个门类里的前五名。这就是我现在在做的事情。我是在开复的鼓励和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我想说的一点就是,有时候你就是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你就问问自己的心,你到底想要什么? 这就是我的故事,谢谢大家。
陈志文(下简称陈):我叫陈志文,就不说故事了,我讲两个建议。
对生活来说,我的感悟就是:要做一个宽容的人。我周围的年轻人都称我为“青年导师”,我给他们说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只要你遇到了难题,你都可以来问我。他们常问我找男朋友或者女朋友,最重要的是什么?我就讲,要看那个人是否宽容。我这个答案和我自己的发展有很深的联系。举个例子:我一开始在《中国青年报》工作,《中国青年报》是当时中国最前沿的报纸,比现在的《南方周末》还要前沿,经常被批得一塌糊涂。我那时候就写了一系列的批判性文章,比如四六级制度的不合理,我十几年前就批判过;高考分数线不平等,我也是十几年前就批判过了的。那时我被称为教育部的“一个斗士”。但是我现在成了一个保皇派——我现在正在写一篇文章,叫《谁在妖魔化教育》——为什么?因为我现在把一个东西看成了两个方面,我有宽容的心了。现在几乎全国上上下下都在骂教育、骂老师,那么我反过来看,站在他们的角度看,便有了一种宽容的态度。
这是生活上,那么事业上,我刚听到很多人的问题,我觉得很好玩:只有这么年轻的人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比如我是选择很多的钱还是选择喜欢的事业?我选择哪种机会?其实坦率地讲,刚才开复说要follow your heart,但是我并不认为你们有这个条件来选择。对你们——尤其是非常年轻的人——来说,把你手头的工作做好了,你就会有很多很多的机会。在某种程度上,机会并不是你掌握的,表面上来说,开复离开微软到了谷歌,他是在追随自己的心,但是开复有了这个条件,他可以做出这种选择。在很多情况下,对你们年轻的朋友来说,你做好了哪怕是倒一杯水的事情,接着就会有第二杯水,第三杯水……可是很多人的问题是第一杯水还没有倒好。我建议大家,最重要的一点是做好手头的事情。具体的我会结合我自己的故事在后面讲。
我现在做的事情很杂,非常多。在教育部的工作主要是信息的发布等等,挂在教育部下面的网站几乎全部归我管,我们也干一些坏事情,比如封一些网站啊,一些有害的信息啊。我在做的事还有一个和开复原来要做的相似,我们正着手准备办“沙尔教育”,就是要创办一个“网上的学校”,我现在正在琢磨这种模式。 谢谢大家。
开复(下简称李):我可不可以不同意你刚才讲的话?(笑)也不是完全不同意,我是说解释一下我刚才说的话。Follow your heart呢,并不是说放着你该做的事情不做,本来在微软做事的,打电话跑到Google去了。而更多的是说,要找到你的兴趣在哪里?然后积极去做你有兴趣的事。当然你讲得没错,大学里如果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如打网络游戏或者泡网吧,这绝对是不对的,就像陈先生您刚才说的要做好手头的事情,而手头你该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要找你的兴趣点。并不是说你可以不去做你该做的事。我觉得接下来是不是同学来提出问题,我们三个来进行回答了?
Q1: 开复老师您好,两位先生你们好!我想问的是,怎样实现从一个单纯的研究人员到一个高级的管理人员的转换?
李:首先我要纠正你的一个误解,就是说研究人员是单纯的,管理人员是高级的。每一个工作都是高级的。其实很多公司有一个错误的结构,学而优则仕,研究做好了就去做经理,管理做好了就去做总监……其实一个科学的结构应该更注重这些工作所需要的特质。你如果到一个公司,应该问问你自己:我更适合做的是什么工作?如果你适合的是技术工作,那就不要为了升官而去做一个你并不喜欢或者做不好的工作,比如管理。如果你喜欢研究可是公司不重视技术人员,那你就要考虑考虑是不是离开这个公司。研究与管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很幸运的是我个人同时拥有这两方面的技能,所以做了一个很幸运的跨越。我是怎么成为经理的呢?其实很偶然。当时我的老板到我的办公室来说:我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坏消息是你的项目被取消了,好消息就是你要做经理——哇,酷!于是就做了经理。可是当时根本没有想清楚,我该问一问做经理需要什么样的工作和素质。其实技术人员有很多种:研究人员需要一颗好奇的、不怕失败的、敢于创新的心;产品人员需要有能够解决问题的、执行力好的能力;管理人员需要高的EQ,适合于沟通的,有领导力的人。我觉得你应该发掘一下,哪些方面是你的专长,或者哪个专长你能学好,而不是说这两个工作有个高低之分。
陈:我很同意开复博士刚才说的,我想接着刚才开复博士讲的他的转换来说说我的转换。我从小就很喜欢看报纸,小时候就立志做一个很优秀的记者。我从来也没有想过去公司做事,但是我现在在很多公司兼着职。这是一个很偶然的转换,当时清华有一个负责人,请我们去谈谈教育。当时我还迟到了,我赶到的时候已经散会了,大家在吃饭,所以我的机会就只是吃饭了。吃饭的时候大家又接着会场上的话题谈,我就把我的想法讲了讲,结果第二天我就接到那个负责人的电话,他问我愿不愿意到他们公司去?我特别吃惊的是,他每月付给我的钱是我当时一年的收入。我觉得应该知人善任,我怕他对我认识有误区,就问他为什么要我加入他们公司。后来到他办公室里谈了以后,我觉得他对我的认识很清晰,于是我就做了。当时我对网络的认识不过是刚刚会使用它发邮件,然后我就要管这么多网站,管这么多人。这个东西不是我自己刻意而为的,有时候机会会自然的发生。但是所有的转变之前你都得做好准备。曾经有一公司每月给我一千三百美金请我去做教育,我考虑了一个月,放弃了。为什么呢?因为第一,我在具体地、微观地做一个教育的东西的时候,我并不胜任。第二,我个人在这个事上会有犹豫,说明我并不自信,这个自信是需要长期的工作技能、经验积累起来的。我从来不相信“我放弃了一个机会”这种说法,因为机会是你的就是你的,怎么也跑不了,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我不认为是我放弃了这个机会。人生不能无规划,但99%的人都不会按原计划走。但这个不重要,当时你的目标在这里,结果你走到了那里,这非常正常。
李:希望你的理想是这样,但是最后走到的地方也会是在这个范围内。你本来想做太空人,结果作了科学家,但最终你的理想还是为世界作一些创新。 陈:所以条条大路通罗马嘛!
Q2:每个人都会愿意追寻自己的心,但因为我们现在生活在这样一个物质的社会里,我们的心已经被这些物质的东西影响了,以至于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比如我,我现在在想,做投资好啊还是做金融好?虽然我也很喜欢这个东西,但我不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真正喜欢,还是受了别人的影响而喜欢?
李:其实你心里的声音应该是很清楚的。就像刚才张校长说的,有一种工作是不是你想到它就开始微笑?是不是你曾经做过它是你最快乐的时光?或者你喜欢它并不只是羡慕,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如果你已经找到了这样的兴趣和热爱,你就会知道;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说明你看的更多的是物质。
我觉得你不妨利用这个兴趣,也可以考虑一下做投资或者做金融,你要思考什么对你最有意义,是为中国创造一个新的品牌,还是到一个最有价值的上市公司去工作,还是训练出一批最优秀的经理?一个人的最终驱动力不能也不应该是来自于金钱,金钱并不是不重要,但那只是让自己和家人日子好过一点的事;有了理想和意义,每天都很喜欢也很希望工作,那么钱不来也难。
舒:我对你的问题感触是非常深的。我刚到北京上研究生时,兜里只有20块钱,不是我家里不给我钱,而是我不要。读大学期间我自己写程序,挣了一些钱,可是我来上学的路上被偷了。来北京的头一年,我觉得北京这边的机会非常多,但也感觉到北京这个地方太物质化,而且别人想不想跟你交往就要看你是不是个有钱人。当时非常明显,就是95、96年,有过一次这样的浪潮。我想接着李博士的话讲三点。 第一, 好奇心非常重要。你必须去尝试各种不同的东西,如果你搞不清自己到底喜不喜欢一个东西,如果你根本就不去试,你怎么能有一个清楚的答案呢。
第二, 我很认同张校长刚才说的一句话:如果有一件事情你做得很好,你一定会喜欢它;同样,如果你喜欢它,你也一定会做好。你必须去尝试,试了第一步,如果你会发现自己擅长它,喜欢它,那么就可以接着去做。这就是正螺旋的开始。
第三,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在,钱的确很重要,但我的体会是——幸福感更重要。假设你二十年后能在你所从事的行业里成为老大,但现在如果你能过得很轻松,能吃得饱,穿得暖,而且最重要的是你内心非常喜欢你正在做的事,那我觉得后者更重要。我有很多朋友在华尔街做投资商或经纪人,一年能挣到五百万美金,这对他们三十出头的年龄来说已经很不少了,但他们一点都不快乐,他们上厕所都要一路小跑,并且在脑子里担忧:交易时间慢了,会给我的生意造成多大的损失!反过来他们倒很羡慕那些可能薪水不多,甚至可能没有钱买房子,住在租来的房子里的,但是生活很幸福的人。我有一个老师曾经说过,最幸福的人,就是每天花最多的时间去做的事恰好就是他这辈子最喜欢的事的人。当然如果你的经济状况随之也不断改善,那当然是很好的事,是幸福感上的锦上添花——但是如果没有锦,我相信那朵花也没有什么用。
陈:这个时候,我觉得做什么选择并不重要。我刚才也说到,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为子女操很多心,问他们该上哪个小学,上完小学上哪个中学,上完中学上哪个大学,上大学又读哪个专业?我常常问他们你的目的是什么?是说你要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希望他过一种幸福、快乐的生活?人这一辈子要经历的太多太多,有些事情当时看起来很重要,可是从长远的人生来看,并不重要。开始的时候开复讲了他自己的一个故事,说人生的路上,如果有一个人或者两个人能够给你指点,你会少走很多弯路。很多问题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样,捅破了就什么问题也没有了,虽然这个问题可能困扰了你几天,几个月,甚至折磨了你几年。主要就是看看你的理想是什么,在你的理想范围内,你做的选择都是可以的。
Q3:请问您怎么看待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问题?我学的是MBA,现在马上就要毕业了。我的学历和专业如果在上海或者北京发展会好一些,可是我女朋友在老家,她很难跟我出来,我也知道要follow your heart,但是……
李:有两个heart。(笑)
Q:我就算是绕着未名湖转十圈,我也不知道自己这heart到底在哪里?
李:有一个同学曾问我说:请告诉我,工作和家庭哪个更重要?只能选一个。
我的回答是:请你告诉我,空气和水哪个更重要?只能选一个。
实际上这是没法选择的,两个一样重要,都是必需的。我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可以两全的方法,不一定现在就能两全,而是从长远来看是两全的方法。你应该和你的女朋友坦诚地谈谈,她能否等你几年,或者她能不能通过什么方式从老家出来,或者你能不能考虑去其他什么地方,不是上海和北京,但也不是你不能接受的地方?至少在我的过去碰到过很多次这样的情况。比如去年碰到了官司,但是Google说你要去中国上班。可是打官司我们又不能离开加州,小孩也要在美国读书,不然会有很多法律上的问题。我太太说没关系,你去中国上班,打完官司我们再搬去。
最近Google的一个工程师,他以前是在上海工作,他和他的太太分开了六年——当然我不建议这样——他太太非常的支持他,理解他,一个人带着小孩和家人在美国,而他在国内。现在终于团聚了,当然也是特别的开心。遇到此类的情况,应该是有妥协,或者应该期待长久的空间的,而不是一定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在一起。
陈:我和他的问题有点类似。我非常赞同开复讲的。
我太太本科学的是化学,后来又学中文,03年的时候,她跟我说她要到国外去念书。我听了非常非常高兴。她原来在一个单位做处长,是一位很年轻很优秀的处长,但是她并不开心,我看到她念书很开心,那我也特别高兴。她读了一个Master,现在在读PHD,跟着一位非常有名的教授。我觉得和爱人在一起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希望她开心,希望看到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她是03年去的,我和她轮流带小孩。前三年是她一边在国外读书一边带着小孩,现在轮到我了。小孩10岁了,呵呵,我觉得这没什么关系,男孩子嘛,早当家好。一般我会九点多回去,我们约好两个人一起回家。有时候我会迟到,我就跟他请假,呵呵。
舒:我觉得刚才那个比喻非常恰当,说空气和水哪个更重要。如果一定要选择的话我会选择家庭,因为如果你家庭不好的话,你会一刻也不得安宁,工作根本无法开展。离开了空气我们一分钟也不能生存,但是一天不喝水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家庭是最重要的。
李:你可能没遇到过工作特别不顺心的时候。(笑)
舒:有过。我最不顺的时候是我发现公司账户上的钱只够十七天的开支了。那就意味着下个月的工资就开不出了。因为我的原因,那些跟我打拼多年的兄弟就要散了,这是我最不顺的时候。我有过刚才谈到的那种经历,我上学的时候曾经和我的太太分开过三年。我认为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你们是否彼此愿意给对方一个长久的承诺,是否愿意一直喜欢对方,不管遇到了什么困难。
Q4:我学的是法律,现在在准备考研,可是我一点儿也不喜欢这个专业,每天起床都特别不情愿,可是其他的专长我又没有。现在还有一个多月就要考试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李:啊!现在来问我。其实中国的考研,很多的学科并不一定要求你对它有很深的了解。如果你发现还有一个你感兴趣,而且你觉得它的考研你差不多也可以通过的,可能还是另一个选择。
陈:我想问你,你为什么要考研?
Q:是我家里非要我考。
陈:这就是我问你这句话的原因。这不是你自己的选择。
Q:可是如果说follow my heart,我又不知道自己哪方面比较擅长。
陈:有个年轻人给我说他要考研,我问他为什么要考,他的回答和你一模一样。他说他爸爸妈妈在陕北,他爸爸妈妈要他考研。我说你爸爸妈妈在陕北,他怎么能知道你现在的环境和情况?在我的印象里,九十年代初,每年有十几万人考研,去年是一百零几万,今年上升到一百七十万。如果你考研就是为了有一个学历,以后有个好工作的话,那我可以告诉你,在九十年代初你这样打算是对的,但是现在绝对不是。现在看重的是什么?是工作的经验。如果你考研是为了以后有个好工作,那你根本就不用考了,还是赶紧工作。
Q:我大二的时候曾经想过退学,回高中去重读,考中文或者美术,但是家里特别反对,后来就没敢再提。
李:没有一个工作叫做中文师或者美术师的,你中文毕业以后还是要找工作。刚才我们谈了很不同的工作,记者,公关,或者marketing等等,你无论是学中文还是学法律,都可以去申请一个公司,在各个方面都可以去尝试。
Q:但是如果没有学过公司需要的专业技能,会不会很困难?
陈:决不是那样。刚才黄勇是个非常真实的例子。黄勇是学物理的,他一天新闻也没有学过,可是他去了新闻业。我太太学化学,后来也没有从事这一行。
舒:我特别能体会你的感受。可能是你父母一直都对你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所以当你一旦作出与他们的意愿不符的事情时,他们会非常难以接受。当年我也是这样的,我从小就是我爷爷的孙子辈里念书最好的,家里对我的期望非常高。但是你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中国孩子的成长不向美国小孩那样,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里。而你从来没有独立过,一直都是你父母帮你拿主意,那么到了重要关头的时候,你还没有学会独立,你的父母又会习惯性地帮你做决定了。如果你这么痛苦的去做一件事情,从长远看,可能是你将来做另一件错事的开始。当然你已经准备到了这个份上,不妨尽你最大的努力去考一考。但不管是考上考不上,你都要想一想,为什么我会钻这个牛角尖,或者你可以和家里沟通好,说我两年后一定会读研,那我现在能不能先出来,先工作两年?给自己一点空间嘛!让你独立地去了解这个社会,我相信你就会有更好的选择。
Q5:我在北大读MBA,我想问作为我们这些本土教育的,没有出国留学过,如果我们去跨国公司,像微软、Google这样的公司去工作,请问您对我们有什么建议?
李:在座的很多不是读MBA的。我看到很多跨国公司在校园里的招聘,都是以应聘者的专业为*础的。这是个很不幸的现状。不过你是MBA,我就不多说了。进入公司后,我给你几个建议:第一,找一个好的老板;第二,做自己有兴趣的事;第三,多学习自己认为应该学习的东西。刚才舒先生谈到他就是因为学习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才有了以后的发展。我要补充的一是要找一个你喜欢的老板。你进入跨国公司后,他们往往会给你几个选择,你就要多方面打听一下,因为一个好的老板可以让你学到更多,会支持你的成长。二是有的公司会很支持员工的发展,有很多培训的计划,比如出国培训,或者上课,或者给你指定一个导师;但是也有的公司,你进去后他就把你当劳力使的,这个你也要打听一下。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实际、具体的东西,比如跟你未来的创业是否有关,工资待遇如何等等。
舒:进去后很重要的一点,我很同意刚才陈先生讲的,就是要搞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个非常重要,因为一个大的外企就是一个大的资源网络,你不可能三两年之内就把这些资源吸收个遍,应该很有针对性的结交一些朋友,学习一些东西。 我自己有过两次创业的经历,我觉得最重要的第一是你对业务的把控能力,不管你去做什么,你一定要懂业务。第二是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像一块凝胶石一样,把你得partner凝结在一起。
李:我再补充一句:刚才讲到了建立一个很好的朋友圈,你们今天来,看到这些young mentor,你们会想这十四个人是怎么选出来的?其实都是我的朋友、我朋友的朋友、Tina的朋友……我们想的几个人,觉得这些人做得很优秀,是很好的青年导师,于是就邀请来了。你做事情,多结交朋友绝对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Q6:我是天津大学的。明年三月份就要毕业了,我现在和我亲爱的同学们正在很痛苦地找工作。现在我拿到了一个offer,是去一个电器公司做marketing。我就想我对这方面是挺感兴趣的,可为什么大学期间没有去多学一学这方面的东西?
李:时间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如果你过去的几年一直在做紧迫的事,那就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不过这也没有太大的关系,现在你已经有了一个offer,说不定以后还会有好几个offer。我们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让时光倒流,那你拿到这个offer,如果你去了,发现这是个能让你好好发展的公司,那你之前不懂marketing,我觉得一点关系也没有。其实谁懂marketing啊,而且说实话你在学校学的marketing几乎也没什么用。
进了公司以后,要争取学习、成长的机会;遇到问题多思考。即使你还不很确定自己的heart在哪里,至少你可以问问自己公司是否有很多的培训机会,学习的机会,以及公司是否足够大。
陈:我们二十岁和三十岁想要得其实都不一样,你只要想清楚你现在想要什么就足够了,因为即使你想好了以后要怎么怎么样,你也一定会变化。
Q7:我是北大大三的学生,学的是计算机。我们面临保研、工作、创业三个选择……
李:本科生创业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对99.9%的学生来说都是如此。 Q:那么我想知道对于学习计算机的学生,在国内发展还是国外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李:我给你一个很客观的评估:世界上最有趣的计算机工作是在美国,绝对不是在中国或印度,所以出国也是个很酷的选择。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中国有中国的优势,出国或者在中国读研都是可以的,那为什么不既申请国外的学校也申请国内的学校呢?不过人往高处走,这可能是你的原因,所以出国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Q8:陈先生刚说要做好一件事后再做其他的,舒先生也说了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在哪里……
舒:我的意思是把你的兴趣和专业以及未来的规划结合在一起。如果一个人只是跟着自己的兴趣走,可能会一事无成,因为人的兴趣是会变化的。
Q:如果有这么一种情况呢:你有一个不错的平台,但你明明知道它并不适合自己,那么是否要坚持?如果同时又会有很多的机会出现,那么如何选择?
陈:还是那个老问题——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很多人都被外界的社会评价左右了。一定要沉下心来想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有一个经常被谈起的故事,说一个富翁在沙滩上晒太阳,看到一个渔民钓了很少的鱼,也去晒太阳。他就教导这个渔民说:你为什么不多钓些鱼,挣更多的钱以后再晒太阳?渔民说,既然我现在就可以晒太阳,那我为什么非要那样晒太阳?这个故事已经流传很久了,就是说你要想清楚你想要什么,如果你就是想晒太阳,你就没有必要去钓鱼。
Q:那么陈先生我想问一下,既然这么多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笑)
陈:我特别理解你这种想法,从一个侧面来讲确实是中国教育出了问题,九十年代初我见过中国最优秀的校长,是当时的上海建筑中学的校长,96年他说过一个观点,他说中国的学生最缺乏选择。从小就被家里安排要上最好的小学,然后上最好的中学,接着上最好的大学……但是我们现在有很多选择的机会了。
李:是的,其实情况已经好很多了。以前大家根本就不会想到问我自己想要什么,我有权利选择什么,对不对?以前都是单位、学校安排我做什么,现在总比以前好多了,应该把握住这些好机会。
Q9:我原本管理一个小团队,现在管理一个大团队,不知道如何进行这种转变?
李:一个很好的leader应该可以从任何一个工作跨越到另外一个工作。当你在管理一个很小的团队时,会很习惯地告诉他们你们的目标是什么,你们该做什么;如果你管理20-30个人时,你可能就是在引导这个团队;当管理50-100个人的时候,你做的就是鼓励这个团队;当管理300-400个人的时候,你就只能祷告他们不会犯错了。呵呵!所以说你要能够放得了手,让做你以前在做的事的人来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