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动机&学习路径规划
学习的动机
无论学习一门编程语言,还是学习某技术,要讨论学习能力,首先要讨论学习的动机。
很多人对学习编程语言没有一个学习的路径,遇到很多问题不是学不会,而是感觉非常迷茫,半途而废,没有动力,学着学着感觉方向错了,这个才是学习中主要遇到的最多的问题,分不清楚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以及是否功利,学习目标是什么,有没有正反馈,兴趣是什么,如果什么都没有,稍微一点小问题就很容易出现半途放弃,或因环境的改变而放弃。
学习属于认知过程,显然认知心理学也很重要。
为了扩展知识面,你首先要提升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强的人学什么都快,也掌握的比较透彻。
路径规划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而每个人的时间和经历都是有限的,该怎么办?那就是做好自己专属的学习规划路径,而且这个路径绝对不是抄别人的,而是自己给自己整理出来的,这个过程可能要思考个一两天的时间。
比如学习编程,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像安装个软件,一下就能学会的,有些编程语言是一辈子持续学习也学不完的,尤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趁早打消速成,急于求成,一步登天的想法,只会自己欺骗自己。
1. 学习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不是学不会,而是感觉迷茫、没动力,或学错方向。这是因为知识太多,初学者难以把握全貌,容易 confused。设计学习路径可以减少这种迷茫感,给学习提供清晰方向。
2. 学习目的不同,学习路径也不同。以学习为目的,学习路径需设置学习目标,不断获得正反馈,提高信心;以赚钱为目的,学习路径须考虑变现,不能blindly follow别人的路径。
3. 不同年龄段也需要不同学习路径。25岁与35岁处在不同生命阶段,35岁需考虑工作和家庭,学习路径应更实用。设计学习路径须考虑自身情况及发展方向。
总之,设计学习路径需考虑学习目的,是否已有技能,年龄阶段等个人情况。学习为主以获取知识与技能为目的;赚钱为主以变现为目的。明确自己所属类别,设计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习路径。
学习的类型
学习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主动学习&被动学习
主动学习
先说一下主动学习,这类还有细分功利因素和非功利因素。以学习编程为例:
假设某人听说程序员比较好找工作,于是就去学习某编程语言。这一种属于功利因素。
假设某人本来就喜欢编程这项活动,于是去学习某门编程语言。这一种属于非功利因素。
被动学习
再来说一下被动学习,这种现象非常的常见,比如现在的小孩子,课余时间都被各种补习班占满了,如果你问现在的孩子,到底喜不喜欢上这些补习班?绝大部分人发自内心都是否定的。这种就是典型的被动学习。他们是受到强迫才去学习的。
其中被迫学习和功利因素的学习,他们两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其动机是外在的。
那么就说到了重点,学习是分外在和内在动机的,如果某人学习动机是外在的,这个动机就未必能持久,一旦外部环境变了,其动机就会消失。反之内在的动机比较能持久,它并不会因为收到外部的环境的干扰。
内在的动机
好奇心
关于内在的动机,就需要了解好奇心,很多人的求知欲望就来源于它。
好奇心这个特质具有普遍性,同时它又具有脆弱性。这话怎么理解呢?
所谓的普遍性指的是:大部分学龄前儿童天生就有这个特质;所谓的脆弱性指的是:这个特质很容易被摧毁,且很难被重建,
比如很多学龄前的儿童都喜欢问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这其实是好奇心的体现。家长和老师如果善于引导,有助于保持甚至是强化好奇心这个特质;反之,有些家长不善于引导,甚至用粗暴的方式对待这种爱提问的行为,这就很容易摧毁这个特质。
思维的乐趣
好奇心意味着你有一种知道更多东西的心理倾向。而思维的乐趣指的是爱思考的心理倾向。
这两种倾向不太一样。有好奇心的人不一定爱思考;爱思考也不一定又好奇心。当然这两种都有那更好了。
学习的过程总要依靠某种类型的思维,所以那些能享受到思维乐趣的人相比没有这种乐趣的人,学习的动力会更强。
我认为,思维的乐趣,并不具有普遍性,大多数人都没有从思维过程中获得乐趣。
自学
培养强大的自学能力和持续的学习动机,是实现快速成长和终生发展的关键。
领域的差异–弱耦合vs强耦合
这里所说的耦合,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依赖性。
弱耦合的领域,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依赖性很小;反之,强耦合的领域,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 的依赖性很大。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举两个例子。
弱耦合例子
烹饪属于低耦合的领域,你会不会炒酸辣土豆丝并不影响你学习做可乐鸡翅;反之,你会不会可乐鸡翅也不影响你学习做酸辣土豆丝。
强耦合例子
物理学:要理解量子力学需要理解微积分、偏微分方程、量子电动力学和量子色动力学等,各个概念和理论之间依赖性大。
上述这些我个人称之为某个依赖路径,依赖路径上的环节越多就说明:依赖的层次越深(通常也会意味着更高的学习门槛)。
为了让大家体会这两个例子是比较极端的,加深印象而已,大部分领域并不会像物理学那么复杂,也不像烹饪那么简单。
复杂领域VS简单领域
简单概述,层次路径越深的领域称之为复杂领域;反之则是简单领域。
复杂领域的依赖关系,不仅仅是学科内的依赖,还有跨学科的依赖。
说了那么多和自学有什么关系呢,当然要自学某一个领域,首先就是要了解该领域的依赖关系。然后评估一下:一堆被依赖的那些更基础的领域,掌握的程度如何?
一般来说,只有当你对那些被依赖的基础领域掌握的比较OK了,你去学习更高的领域才会更加的顺畅。
有些人会问:再没有掌握某个领域之前,如何了解该领域的依赖关系呢?我个人有几个方法:
- 看该领域的通俗读物
- 看关于该领域的维基百科介绍(如果你擅长英文建议直接看英文维基百科)
- 询问某个熟悉该领域的人士
媒介形态
那些依赖性很少的简单领域,你采用哪种媒介形态问题都不大;但是对于那些依赖很多的复杂领域,就需要评估形态的两个维度:
碎片化维度
碎片化的维度,碎片化越严重的媒介形态,越不利于学习复杂领域。
主动/被动的维度
主动型的媒介,不利于你学习复杂领域,当媒介是主动的(视频/音频),就处于被动的状态,为了跟上媒介的播放速度,将损失深度思考。
作为对比,当你阅读书籍或文章的时候,你可以随时放慢阅读速度,甚至停下来思考。
在各种媒介中,最好的形态是书籍。这里所说的书籍包含电子书和纸质书,但是并不包括有声读物,因为有声读物属于主动型媒介。
某个领域越复杂,耦合性越强,那么在学习该领域的过程中,书籍起的作用也就越大。
三种不同的领域
各种各样的领域中,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有实践无理论、有理论无实践、理论与实践并重。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分别列举:
有实践,无理论
骑自行车是典型的“有实践无理论”。没有哪个学骑自行车的人会先去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或者重心理论之类的东西。
每个学骑车的人,都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凭着自己的感觉,自然而然就会了。
有理论,无实践
哲学中的形而上学,这个领域属于有理论无实践,没有哪个地方可以让你运用形而上学的知识。
某些理论物理学家看不起搞形而上学的人,其中一个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理论与时间并重
大部分领域都属于这类,对于这个类别,有些领域实践的比重更大一些;还有一些领域则是理论的比重更大的一些。
自律
前面说了那么多,最终能否做到,都取决于一个关键点,你是否足够自律(是否有足够强的自制力)
自律的难度
如何提高自律能力?这方面书很多。要提醒的是,“心灵鸡汤”类型的书,多半不太靠谱。比较靠谱的是由专业心理学家写的书,且有充分的实验数据支撑,比如《自控力》一书。现在来说说“自律的难度”。
不管是什么书,教你如何提高意志力,包括那些很靠谱的心理学家写的书,都属于所谓的“理论”。
要真提高意志力,光靠“理论”显然不够,更重要是你的“实践”——你能不能运用学到的知识?提高意志力的书,很多人都看过。但很多人看过后,意志力仍没改善。为什么?
这涉及到一个怪圈,“意志力的怪圈”:
要采取措施改善意志力,你首先要有一定的意志力。换句话说,如果你的意志力很差,你就难以把那些改善意志力的措施付诸实践。
那些听说过《第22条军规》的同学,对这个怪圈会有更深的体会。
马太效应
因为存在“意志力怪圈”,“马太效应”的力量再次显现:意志力比较强的人,更有可能采用某些心理学措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意志力;
而意志力很差的人,尽管知道这些改善措施,也无法付诸实践。自然地,在“意志力”这个维度形成严重两极分化:
一小部分人有很好的意志力;绝大多数人则缺乏意志力。
互联网进一步强化上述的马太效应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有时候也叫娱乐至死的时代。
大多数人把空闲时间大部分花在消遣上。这不是我凭空卖惊——你稍注意周围亲朋好友,大多数人网上时间主要用于消遣(除了“娱乐新闻”,“搞笑视频”、“购物”、“闲聊”等也属消遣)。
这很容易用心理学解释关键是“心理舒适区”。做任何消遣活动,你就在“心理舒适区”。顾名思义,此状态感觉放松、舒服、惬意。
互联网普及,尤其是社交网络(SNS)普及,使每个网民更容易获取各种娱乐/消遣内容——也更容易进入相关“心理舒适区”。另外,社交网络(SNS)背后的商业公司也在推波助澜。每个社交网络平台都希望尽量增加“用户粘性”。简言之,每个社交网络平台都希望用户整天泡在上面。所以,每个社交网络平台都会采取各种手段(尤其是心理学手段)让用户越来越依赖该平台。意志力较强的人更有可能抵挡各社交网络平台诱惑;意志力较差的人当然抵挡不了。 如果一个人时间都花在消遣内容,此人也长期停留在“心理舒适区”。而“心理舒适区”具有成瘾性。或者说,这种成瘾性会削弱你的意志力。 所以,意志力差的人长期在心理舒适区,他们的意志力处在递减状态——这也正是本小节标题所说的:“互联网进一步强化上述马太效应”。
小结:“自律”就是“战胜自我”前面关于“自律”的讨论可能让某些读者觉得很悲哀,但事实就是这样。要做到“自律”,你必须克服自身某些弱点。有时候也叫“战胜自我”或“超越自我”。这个过程只能靠自己,任何其他人(包括外部环境),都无法代替你完成这个过程。 如果你能不断战胜自我,就可以有越来越强大的自我。有一句出自《道德经》,与大家共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